苏城的大街上车水马龙,但是又井然有序,赵诗端拽着贾婷去了那边行人行走的专用道,把马车和老者扔在了马车才能行走的一条道路上。
人行道和车行道中间并没有什么界限,但是人与人车与车彼此区分的很是清楚——想来这必然是流传下来的习惯与风骨。
果然大城,就是有大城的风范的,赵诗端在心里面赞叹了一句,对于京城的向往就更深了。
贾婷被赵诗端拉着手,跟在赵诗端的后面,东瞅瞅西看看,眼睛里面是藏不住的新奇。
苏城能够繁华数百年而屹立不老,兴盛不衰,不单单是因为它的地理位置处于物资丰富的南方和雄厚宽广的北方的交界线上,更是因为这里的人。
以前苏城虽然也处于这个位置,但是只能算是个小康水平的城市,西子湖和玉龙江绕城而过,给这座城市带来风景如画和丰富的鱼肉虾蟹的同时,还堵塞了苏城跟南方各个城市的交流互通——五百年前的苏城,只有一个城门,朝北打开,出来的人和进去的人,只能从这一个门出去。
因为其余三面都是水。
当年离国的太祖皇帝曾经在微服私访时叹过气:“苏城坐落在这么好的一个位置,却只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城市罢了。”
一切都发生在五百年前。
自五百年前这座城换了新的城主苏煜后,苏煜不听部下劝告执意大兴土木,在东西南三个方向把城墙推倒了一个口子,然后美名其曰建城门。
四面都是水,没有路,要门做什么?
众人俱是不解。
城门建好之日,众人都松了一口气,可是谁知道这个苏煜竟然又丧心病狂地让人在江上建桥!
把桥当做城门前的路,以前不是没有,可是那河,是护城河,那桥,是吊桥。
最重要的还不是这个,最重要的是,他们这座城的百姓,仅仅是小康水平,若是整个城繁华富庶也就罢了,他们允许这个苏煜随便怎么玩。
可是建完城门城里的资金就有点周转不开了,百姓一片怨声:这哪里像个城主应该干的事情!
这桥造的着实有点儿戏。
可是这桥还是在一片骂声中建了起来。
每个异乡人都怀揣着看一看那个被百姓骂的狗血淋头的固执昏官建的桥是什么逼样的心情来到了苏城,果真看见了那桥的逼样:
百米长龙卧江,恍若腾飞,此等奇观,一时震慑住许多人,一传十十传百,吸引的众人从四面八方前来围观,一时间苏城人头攒动,苏城的酒馆茶楼客栈旅馆,就连青楼和街边卖唐人的老爷爷都赚了个盆满钵满。
这还没有结束。
来到这里的人多了,商机也就多了,所以先是各类挑着扁担的货郎来到这儿,一来不要紧,他们立马就发现了苏城的地理位置的好处:从这条路走,进货的时间短,走的路平坦,而且住的还舒适。
于是又是一传十十传百,苏城的人又多了起来,人头攒动摩肩接踵——交通一度瘫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