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0年春,二十岁的朱棣结束了“蹲点生活”回到南京,此时的他经过多年的磨砺和锻炼,已经具备了独当一面的能力,朱元璋下令让他就藩北平(今北京)。
在朱棣十八岁的时候,他的皇帝老爸就给他说妥了一门亲事,女方的身份也是很显赫的,属于门当户对。就在朱棣去北京就藩之前,他迎娶了徐达的长女,徐氏被册封为燕王妃。这位燕王妃在闺中的时候,被称为“女诸生”——知识女性,应该属于我们现在的“三高”女性:学历高、薪水高、地位高的白领丽人。朱棣娶了个美貌与智慧兼得的老婆,马上又要去燕云地区当一把手了,真是乐得嘴都合不拢了!朱棣带着新婚燕尔的妻子,还有几千护卫来到了北京,开始了他崭新的生活。
我们暂时先放下过着幸福生活的朱棣不表,先来说说朱元璋为什么要分封诸子到各地“就藩”。
朱元璋在夺得了天下以后,总结元朝灭亡的原因。他认为元朝之所以宫廷斗争时有发生,就是因为元朝皇帝没有及早的册立皇太子,使诸子纷纷生出夺位的野心。有了前车之鉴,朱元璋在登基的那天就封了长子朱标为皇太子,他还觉得自己造反成功是因为元朝的地方武装势力太弱,对元朝中央政府“不给力”。封建政权都存在这个矛盾的问题:各个地方武装要是太强,就会对中央政权也就是皇权产生威胁,为了防止地方诸强造反,就得削弱他们的军队。一旦有人揭竿而起,朝廷就得派出中央军进行镇压,如果朝廷的军队作战不利或是全军覆没,那么地方又没有强有力的武装来支持中央,朝廷就会被推翻亡国。反之,要是为了巩固皇权,封一些藩王来拱卫中央,允许各王养兵自治的话,各地的农民或是土匪倒是不那么容易造反成功了。但那些个拥兵自重的藩王要是起兵造反又如何?王爷远比平民百姓的造反要可怕得多,毕竟各王都是跟皇帝一个姓的,江山都是你们家的,都有继承权,老百姓可管不了许多,谁当了皇帝我们都是照样磕头喊万岁!君不见汉景帝时期的“吴、楚七国之乱”,都是姓刘的王,打得真叫一个天昏地暗,差点没把汉景帝从皇帝宝座上给踹下去!
朱元璋是一个以“铁腕”著称的皇帝,他为了巩固中央皇权,决定分封各子为藩王,成年的皇子就可以到自己的封国就藩。朱元璋认为自己的皇权是无人可撼动的,众皇子们各司其责,守卫好藩国,大明朝的江山将会是万古绵长,他忽略了一个问题:他活着的时候没人敢于挑战皇权,他要是骑鹤走了,可咋办?老谋深算的朱元璋也不是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利和弊总是相互的,总是令人纠结的!他只能做出如下调整:各藩王在地方上没有行政权,只有军事权,不可以干涉地方政务。藩王的护卫编制是三个师,每个师不可以超过九千人,以此来控制诸王的军队,使每一个单独藩王的军事实力都没有中央政权强大。但是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让我们来具体看一下地方藩王的佣兵数量,例如宁王朱权:他肩负防卫北方蒙古的重任,史书有载“带甲八万,革车六千”,实际上各藩王的军队都超过了规定,他们在地方上已经俨然成了最高长官,国中之国已然形成!
朱元璋还规定:藩王的嫡长子立为世子,将来是要接班的,其它诸子皆被封为郡王,后世子孙都有封爵。他们的子孙在出生的时候要向宗人府请名,年岁大了要请婚,但绝对不允许从事士、农、工、商之类的行业,只能坐吃国家俸禄。朱元璋本来也是好心,他本人要饭要怕了,不能让自己的后世子孙再吃苦了,就在家什么都不用干享福吧!但朱元璋没有想到的是,朱家的子孙繁育能力是超强的,到了明朝中后期,随着宗室人口的极度膨胀,国家已经拿不出来粮食养活朱姓子孙了。因为人口太多了,多到无法想象,老祖宗整天什么都不让咱们干,那就在家生孩子玩吧!国家的粮食领不到,又有祖训不让出门去打工,在家活活饿死的就时有发生了!
朱棣从风景气候宜人的南方,来到了冰天雪地的北国,二十刚出头的他摩拳擦掌,准备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朱元璋有个外甥叫李文忠,从小的时候就跟着他打仗,是个久经沙场的老兵油子,后来做了大明朝的将军,军事方面的成就仅次于徐达和常遇春,算是一代名将。朱棣少年的时候,就喜欢跟李文忠混在一起,还曾经跟着这个表哥上过几次战场,就在太子朱标还在读四书五经的时候,朱棣已经接受过战火的洗礼,对战场上尸横遍野的场面早已经是司空见惯了,同时他也从表哥李文忠哪里学会了很多战争法则,完成了从一个少年皇子到铁血斗士的蜕变。朱棣的战争天赋是与生俱来的,这一点他跟朱元璋很相似,在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