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战斗还是对战斗力产生影响,数百招后,这种影响慢慢扩大,力气渐渐不支,败象已生。
“这位壮士可是陈留己吾典韦?”我试着问道。
“你是何人?如何知道典某名字?”典韦听到我喊他的名字,也停止了打斗,身影了无痕迹的往双戟处挪去。看到他如临大敌的模样,我不禁莞尔。
“典壮士莫要紧张。我乃常山野人赵强,前不久随军破黄巾于长社,现欲回京复命,路过此地而已。并非来拿你的官人。赵某曾闻,陈留己吾典韦,勇武过人,生裂虎豹。为友杀人,逃难江湖。吾观壮士形容相貌与所闻相似,固而猜便是典韦了。”此时我尽量表现的和颜悦色平易近人。当年刘备无官无爵,无才无禄,手下谋臣武将却自始至终舍命相随,为何?便是刘备善用感情牌,食则同桌,寝则同床。这在现代可能是恶寒的做法,但在古代,这却是君主对手下的最高荣誉。我现在状况比刘备好不了多少,因此也不得不打感情仗。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初时便和关张赵结义。只要有了兄弟这层关系,无论以后我是否路入囧图,他三人定会不离不弃。当然结义的手法不能滥用,如果见人就要结义,那他三人的优越感也就荡然无存。对别人便要礼贤下士,给对方足够的尊重,从感情层面奖赏众人。田丰沮授便是如此,自从他们投靠我以来,凡是他们所谏言,我必熟虑,当然不会事事由他们摆布,不采纳便要给出不采纳的理由。但考虑他们提出的意见,本身就是对他们的尊重。也只有如此,下属才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便是日前火烧长社的赵子颖将军?”典韦一扫刚才的紧张,竟有点期待的问道。
“正是。壮士亦曾听闻长社之战?”这倒是出乎我意料的。古代通信并不发达,但凡大事,传播速度一点不显慢。上次任城之战是如此,这次火烧长社亦是如此。果真还是不能小觑了古代人啊。不一定还有多少咱现代人未曾发现的能力呢。
“赵将军以区区千人,破黄巾数万大军,如此伟绩,中原各地谁人不知?将军勇武,典某着实敬佩。恨不能得拜而已。不想今日竟见尊严。大丈夫生于世间,就当如将军这般,征战沙场,夺旗立功,方不负此生。典某欲追随将军,鞍前马后,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还望将军收留。”说罢就要拜我。我勒个去!这哪跟哪啊?关羽张飞赵云虽然让我费了些力气,动了些心思,但能跟随于我就让我够惊喜的了。现在这典韦竟主动求我收留?这也太离谱了吧?不过想想也是,古代人最重名望,想想那四世三公的袁绍,振臂一呼,从者云集;再想想刺董未遂的曹操,回到家乡,高举义旗,各方豪杰也是闻风来投。如今我方破黄巾,在中原地区,名声正键,方才有了典韦这种行为。也亏了典韦现在落魄,如果在他得意的时候肯定就不会背主投我了。
回想来到三国这段时间,事情都在以一个良性循环发展:首先自己武力提高到一个骇人的层次,义结赵云;又因为兄弟二人的武力征服了张飞;关羽也是被我们感染而四雄终聚首的。至于后来战任城,破长社,也都是跟这三兄弟分不开。田丰沮授则是因为自己的长远眼光和民族大义而追随于我。有了两位大贤的协助,征战路上我更是如鱼得水。这一切的一切,都在按着一个良性的循环进行着。
但我也时刻没忘,现在的一帆风顺是因为大多数人还一心向汉,英雄豪杰也都隐于市井。真正的劲敌也还没有出现。只有到了群雄割据的年代,困难才会接踵而至。人才也都会择主而事。因此,我现在要做的就是在那到来之前,最大化的招贤纳士,招兵买马。当然这前提是自己得先有自己的地盘。
名声果然是个好东西,是时候想想该如何提高自己的声望了。斩将杀敌固然是捷径,但未来几年并没有大规模的对外战斗,想在群雄并起之前迅速提高自己的声望,这个方法可以排除。其次我能想到的便是著书立传了。但具体著什么书是个问题。经史子集前两个可以果断排除,在这个儒术盛行的时代跟这些古人谈经论史无异于班门弄斧,自取其辱。倒是可以从后两个做做文章。物、化、数、诗、工、农、商都可以把现代的一些观点借鉴过来,结合现在的实际情况加以改良,相信也能轰动一时。孰不知,我这一个一时兴起的想法,所著内容竟影响了千年华夏文化。七部书也合称《赵氏子集》流传千古。当然这是后话。
“赵某现今不过白身,受不起壮士大礼,好汉快快请起。”我连忙扶住了典韦,还想说些什么,却被典韦抢了话头。
“英雄岂论出身?将军现虽为白身,难保日后不会封王封侯。莫不是将军以俺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