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那年7月一个热如流火的傍晚,下班归来的李国成抱起扑进怀里的蛋蛋,冲进厨房,告诉琪琪《周报》准备市场化运作的消息。出乎他意料的是,朱琪琪的反应很是平静,还淡定说,那原本就是早晚的事儿嘛。
跟着来到餐厅,李国成把蛋蛋放椅子里。看她盛米饭,挑了块刚起锅的排骨,吹凉后递蛋蛋手上。待接过朱琪琪递过来的米饭,又夹起一块排骨,看她用嘴叼了后,才端起碗。
朱琪琪看他一眼,待啃完那根骨头,才慢条斯理地说:“说你想法!”
李国成看她笑笑,说了:“我想承包《周报》。”
李国成说话的时候,朱琪琪嘴里已经没了骨头,但她还是被呛着了。真呛着了,被自己的口水呛着了,脸都红了。
李国成无视蛋蛋好奇的目光,探过身子给她拍着背,又好笑又好气地问:“至于嘛,你?!”
好半天,朱琪琪才顺过气来,看着他认真地问:“你熟悉报纸采编和发行流程吗?”
“前面听你天天叨叨,差不多七七八八吧。”
“知道和经营,是两回事!你知道为什么报社一直亏损?这大时代背景下纸质媒体普遍的命运。而且,现在的《周报》,也积习难返,读者群早流失了。”
放下筷子,李国成慢条斯理说想法:“那就提升质量嘛,内容上去了,读者群,还有报纸实现二次销售,就都不是难题了。”
“行啊李国成,都知道二次销售了,估计这几天没少打听行情吧?!”朱琪琪夹块排骨放他碗里,示意他边吃边说。
“了解了本市几家纸质媒体的生存现状。另外,到印刷厂也看了看。我个人觉得,还是有文章可做。”
“从得到消息,到做出决定,多长时间?”
“3、4天吧。”
“效率还挺高。”
“讽刺我?”
“你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我跟你说,除却你刚说的,报纸发行也是关键。没有良好的发行机制,你采编得再好,印刷得再精美,那也养在深闺人不识!而且,光就你刚说的内容,平面媒体肯定干不过电台、电视台,更不用说宽带了!还有,你看身边还有几个人读报纸?就算人读报,也多是浏览,等《周报》到手,新闻早成旧闻,达不到人更新信息的目的。”
“你不看好?”
“至少,不乐观。”朱琪琪往蛋蛋嘴里送了一筷子绿叶菜。
“那你说,我把《周报》做成杂志,把旧闻做成解析,如果你是读者,会不会感兴趣?”
“可你想过没有,这样一来,成本不就上去了?既然承包,不可能不考虑盈利?!而一旦涨价,我告你,再好看,也断难再有读者群。这,事关消费心理。”
“报纸绝对1块钱。不但不调价,前期我还大量赠阅。一方面铺开影响,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通告潜在客户群!”
“可那是良性循环下发行的报纸,是理想状态。你算过没有,大量赠阅,加上采编、发行以及承包所需保证金,还有办公经费,前期你要垫付多少资金?如果,报纸能朝着理想状态走,能依靠广告、联办实现二次收入还好说。如果,我说如果,一旦中间环节出现掉链,只怕你一个拓展营也填不了亏空。”
让李国成绝对没想到的,朱琪琪不看好的承包意向,却得到朱启发的大力支持。胖老头竟然援引韩愈《原道》中的那句“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来批评朱琪琪的短视,鼓励他不要放弃向上的希望。胖老头还说,如果可能,他一周不计报酬参与一到两个版面绝对没问题。
朱启发的爽快与支持,简直让李国成受宠若惊。近来,他越来越觉得,这个当初不择手段阻止他和朱琪琪交往,且爱石如妻又好两口酒、爱下个臭棋的胖老头,并不总是剑走偏锋,只不过比常人多了几分真性情而已。
当晚,李国成就把老爷子的话原原本本告诉了朱琪琪。谁知,人不以为然,鼻子哼一声后,给出了真相,说:“如果你经营报社,等于和文化产业拉上线,再不济也算半个文化人。我告你,胖老头是想在朋友圈里打翻身仗!”
明白真相后,李国成是深受打击:“我就这么不济?!”
“怎么不济?你踏实稳重,是好老公啊。”
“我说文化?”
“文化啊?你基本就古典文学欠一点,文化底蕴薄一点,说话办事儿直接一点……”看他似乎变了脸色,朱琪琪斟酌做了补充:“也不能怪你,咱70后不都这样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