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我走马观花地看了看,十几年的时间变化太大了,你看,现在街道虽是土路,但平整干净,整齐的民房,干净的宅院以及满脸笑容的农民,看得出,乡亲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小江没在农村呆过,她不了解中国农村的过去和现在,只是东瞅瞅西看看,听着李扬给她介绍。到了家门口,李扬告诉小江:“这就是我们的家,虽然看着有点破,但她是温暖的。”
爸爸提着东西走在前面,推开院门,满眼秋色展现在全家人的面前。“这都是咱家的吗?”小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在这穷乡僻壤的山沟里,竟然有这么一个花花绿绿的世界。她把孩子交给了妈妈,快步来到菜园的篱笆前,双手抚摸着树枝子编栽成的篱笆,看着五颜六色的菜地,心里憧憬着未来和希望。
不大的菜园种了不少种蔬菜,有绿油油的大白菜,红红的辣椒和西红柿,还有那长长的豆角挂满了枝架,虽然已经是秋天了,还有好几种疏菜刚刚开花,比如山豆角,这类蔬菜一直到秋后结果不断。小江拉着李扬的手,看看这看看那,一切都感到新鲜。
抱在奶奶怀里的小孙子看到这些花花绿绿高兴手舞足蹈,好想要挣脱大人的怀抱,到园子里摘一朵菜花不可。
“李扬,将来爸妈老了,我就在家种菜,种好多好多的菜,如果吃不了的话,还可以送给金环家,银环家,还有英子家。”小江歪着头看着李扬。
李扬问她:“要是送没了咱们家吃什么?”
小江说:“爸妈,您看李扬多么小心眼儿,送没了再种呀,我有的是时间。”
全家人说说笑笑的忘记了回屋,直到一阵风刮来,刮的小家伙哭得直蹬腿儿,这才进了屋。
他们哪里知道,在县城蹬上公共汽车的时候,有一双眼睛始终盯着李扬一家三口,她就是张帆。所以,张帆应该是第一个知道李扬回来的。
那天,张帆从县里办完事,早早地就来到了公交车站。张帆坐车习惯坐在汽车的最后一排,她说最后一排清净。当公交车刚刚启动的时候,从远处来了俩大人抱一孩子,边跑边挥手,张帆一眼就看出了是李扬。
“怎么他也转业了?旁边肯定是他的妻子和孩子。”张帆想。
李扬三口跑着挤上了车,坐在了前排,由于车小人多,张帆在后边默默地注视着一直到下车。下车的人不少,到张帆下车的时候,李扬一家三口已经到了大槐树下。为了不打扰李家的欢庆气氛,张帆抄近道回了家。
李扬、张帆都转业了,这个消息像爆炸性新闻很快就传遍了李各庄。人们在奔走相告之余,难免对他俩关系的今后发展有些担忧。青梅竹马,海誓山盟,永不分离,众人皆知。现在张帆仍是独身,可李扬老婆孩子已是一家三口,两人一旦见面该怎么办?
山村的夜晚不同于大城市,因为没有电,吃完晚饭人们都在家里拉家常,大街上行人很少,静悄悄的,漆黑一片。哪家的狗冷不丁的叫唤一声会传遍全村。
张帆回到家没说什么就帮着妈妈干农活去了。爸爸从外面回来连院门都没关径直来到屋里,看到老伴儿戴着老花镜盘坐在炕上坐着针线活,“知道了吗,李扬回来了。”
老伴儿放下手里的活儿,摘下老花镜,用怀疑的目光看着老头子:“你说什么?”
“李扬回来了,还不是一个人,媳妇孩子都回来了。”老头子又复述了一遍。
老伴儿略有所思地说:“李扬回来了,张帆肯定不知道啊,咱们得合计合计,怎么跟张帆说。”
“我的意思就直接跟她挑明了,这事瞒不住,她今天不知道,到不了明天就会知道的。”老头子说完一屁股就坐在了炕上。
“苦命的孩子,赶上这个时候了,上哪找像扬子这样的小伙子去呀。”老伴儿叹了一口气又接着做她的针线活去了。
正说着,张帆从外面回来了,刚一进屋就说:“李扬回来了,一家三口都回来了,你二老看见了吗?”
二老听到张帆说话后哑口无语,四目对视有些尴尬。“您二老这是怎么了,没听到我说的话吗?”张帆问道。
张大娘赶紧说:“听到了,听到了,怎么他也转业了?”
张帆笑着说:“转业了,孩子大人都回来了,这回不走了。可能也到县里工作,这次回家是到家里看看,待不了多长时间就回县里了。”
“那你呢?”妈妈失口说了一句,老头子在一旁瞪了她一眼。
“我的工作已经定好了,到县机械厂工作,再过两天就上班,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