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死灰复燃待时机
“今天难得聚一块儿,咱们都喝点,张姐你得带头喝,要不她们都不喝了。”石柱说。
张帆站起来说:“今天就差银环和二愣就齐了,说心里话,看到咱们这些儿时的伙伴都有出息了,我打心里高兴。我们不得不想起三十年前的一些往事儿,当时我们这些人还是孩子,人小志气大,干了好多漂亮的事,如今都长大了,这些年沟沟坎坎谁都遇见过,甚至还闯过鬼门关,但咱们都过来了,算了,今天咱们不讲受罪的过去了,讲那些高兴的事儿,这是一。二是我敬大家一杯酒,理由是:这些年我不在家,多亏大伙对我老妈老爸的关照。”说完她带头一饮而尽,其他人也都喝了下去。
金环接着说道:“对,就按张姐说的办,咱们讲高兴的事儿,谁先说一个?”
石柱说:“我看还是张姐先说吧。她转战南北,遇到的事儿多,肯定有很多鲜为人知的高兴的事儿。”大家一致同意。
张帆也不客气:“让我说呀,那就说一件我亲身经历的事儿,其中还有英子呢。我说完你们谁做准备呀,不行就李扬吧,怎么样。”大伙的掌声完全支持张帆的意见。
“这个故事里还有我?那是什么事儿呢?”说完歪着脑袋想了起来。
“我给你提个醒儿,还记得庐山吗?”
“噢,我想起来了,是不是那次上庐山呀。那件事儿是有点意思,你说吧。”
张帆接着说:“这个故事发生在我们旅到赣南一年以后的一个早晨,当时我和英子都在。我记得非常清楚,那天是周日。每到周日大伙都会三五成群的自由活动。周六晚上,我们正在酝酿周日活动的内容,办公室突然通知开会。大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紧急情况,迅速来到会议室。王旅长说:来赣南这么长时间了,大家没黑带白的没闲着,也该换换脑子了。有的同志说咱们在庐山脚下却没看过庐山的真面貌,明天是周日,大家可以自由结伴到庐山上转一转,但一定要到点儿回来。莫大的优待这么快就降临在大家的头上,你们琢磨琢磨当时我们是多么高兴呀。”
“我记得那天灰蒙蒙的,太阳快到中午才出来。”英子说。
“英子的记性不错嘛,我都忘记了那天的天气了。按照旅长的指示,我和几个姐妹一起,从周日的清晨四点就向庐山出发了。哪里知道,从山脚到山顶共有三百九十九个弯,并且弯度大,坡度陡,人走不了多会儿就走不动了,把英子累的直叫妈。”
说到这,小宝问英子:“是这样吗,你总说什么困难都不怕,就这点山路就叫妈了?没多大出息。”
“竟说风凉话,你是没去,你要是去了非得叫奶奶不可。”英子也不示弱,当、当、当,毫不客气地向小宝进行了反击。
张帆说:“你们俩也别斗嘴了,小宝当时你要在场,得把裤子累掉了。”大家听候哈哈地笑了起来。
“我接着说,大家累得实在走不动了,就坐在地上休息。巧了,就在大家望山兴叹的时候,从后面开来一辆当地的货车,还是个空车,看到我们几个姐妹坐在公路旁,司机把车停了下来,问:解放军同志是到山顶吗?我们赶紧说是,司机一摆手:上车吧,咱们顺路。大家像是看到了救星,没等司机说完就希里哗啦地上了车。说实话,当时真有点儿打败仗的味道,可还没进入战场呢。”
“还是汽车快,只用了一个小时,七拐八拐的到达了山顶。我们谢过司机后,来到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会址参观,并对周围的一些景点也走马观花的看了看。忽然,有位大姐突然说道,谁知道苏东坡在这里留下的那首七绝。大家被问的目瞪口呆,都说不知道。还是我们英子行,唰地站了出来,蛮有把握地说:我知道,这是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途经此地,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这首《题西林壁》,它描写了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全诗如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殊不知,这是英子提前做的作业,临走的时候背好了的。是不是英子。”张帆问。
“有这么回事儿,当时我听到旅长同意我们到庐山游玩,就把这首诗背了下来,没想到在庐山的山顶派上了用场。”
“实际我知道毛主席有一首描写庐山的诗,当时有人尝试着朗诵,但没背下来。我跟大家讲,伟人的诗我们不但要能背下来,还得知道它的意思。试背一下:暮色苍茫看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