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师徒传承
荆湖南路提刑官的衙门设在潭州城。
圣旨颁下的时候,文天祥仍在扬州、苏州一带游历。接到陆秀夫的报信,文天祥才知道自己又要当官了,当时便奉了圣旨马不停蹄地直接往潭州而去,不日便走马上任。
至潭州之后,稍作安置,文天祥又令人接其家人女眷等,从老家直接去往潭州城。
家事稍定,文天祥又要出门。
李璇儿便问:“夫人昨晚到来,今日应是家宴。先生又要出门,是有什么急事?”
文天祥笑道:“并非公务,但是这事越早越好。我要出门拜访一位名人前辈!”
文天祥上任伊始,便欲拜访一位名人前辈。此人原名江临,字子远,号古心,拜相之后更名江万里,是南宋末年有名的贤臣。嘉定年间便入贡大学,受到当时的太子、后来的理宗皇帝赵昀的赏识,曾三度拜相,历经理宗、度宗两朝,乃是有见识的老臣。文天祥当初遭受贾似道一派排挤第二次辞官之后,便是江万里打通了关节令文天祥入仕。其人正直敢言,政见常与贾似道相忤,且博学多才,是士林的领袖,正是与贾似道一派隐隐对抗的政治势力。江氏一族在当地亦是名门望族、传统的理学世家。江万里的祖父江璘,一生修治儒业,终生隐居,教授乡里;父亲江烨,祀世积德,以诗书耕读传家立户,早岁粹于经行,户履常满,经其指授,多所成达,是个非常善于教导后代的儒士。江氏一族经其祖、父两代传承,其家族子弟多有擅长诗文、策论、儒教者,出了许多有名望并且品德高尚的人。江氏家族的人文教育非常重视古文写作,有人赞扬他们的古文可以媲美欧阳修和韩愈。有此家学渊源,江氏一族出人才不少,学生、门人更是遍布江南江北,是真正的世家大族。另外,江氏家族又被称为“三古家族”,此雅称是从何而来?原来江万里有两个弟弟,其一名江万载,号古山,绍定二年(1229)以武阶从三品的身份参加文举舍选,被赐进士及第,累官至礼部尚书;其二名江万顷,号古崖,初以明经乡举登翰林庶吉士入仕,历任地方官和朝官,累官至户部左侍郎。这兄弟三人显于当世,为天下世人所慕,时人以“三古”雅称之。
除了这些显赫之外,文天祥也有另外一个必须拜访江万里的理由。当初,江万里为官之余,也致力于教书育人、提携后进。江万里创办的白鹭洲书院誉满江南,是天下读书人向往之地,文天祥中状元之前便曾在那里读书求学,所以文天祥有资格称呼江万里一声“老师”。
文天祥授荆湖南路提刑的时候,恰逢江万里领荆湖南路安抚大使、兼知潭州,因此文天祥一到潭州便寻找机会拜访这位老师。
拜帖已递,文天祥便轻车简从地往府衙而去。
管事领着文天祥一路径直前往书房,等候不过片刻,盏茶未毕,文天祥便见侍女打起帘子,门帘闪动处,一位精神奕奕、面容慈祥的老者走进来。
文天祥立时前趋而跪,口称:“学生文天祥,见过先生。”
江万里和蔼地虚扶一下:“宋瑞请起来!”
文天祥起来,这才抬眼看了看自己的老师,只一眼便望见了老师须发已然皆白,后背也微微佝偻了,不禁眼睛一酸,眼泪满眶,欲语竟凝噎了起来。不想一别经年,先生竟然老迈至此,可知国事家事,老师是操心多矣!他使劲眨了眨眼睛,将一瞬间的戚容收起,换上了温婉恭敬的仪容。
这一幕全落在江万里的眼中。江万里乍一进门,见自己的得意门生也雄姿英发、威仪甚重,再想到他这些年的名声,仕途沉浮之间,竟然颇有自己当年的风度,不由得心中微微得意,心中感叹后继有人。第二眼,又见文天祥竟还是一副性情中人的样子,可见即便官宦生涯这么多年,他仍保留了一颗赤子之心,端的是难能可贵啊!心思转到这里,面上更加柔和起来:“坐下说话吧,你我师生多年不见,不必拘礼。”
文天祥再拜了,方才在下首的椅子上坐了半边。
待文天祥殷勤地叙了寒温,问候了家人,江万里便悠悠问起了文天祥这些年的为官心得以及这次做官的打算。
文天祥恭敬道:“学生虽然数次辞官,但是未敢稍稍忘却先生当年教诲。白鹭洲书院讲道之时,先生曾说‘达者济于天下’,所谓经世致用,定要将经济之道用在世情上,造福于百姓,此为大善。即使不能兼济天下,也要独善其身,以自身风度教化一方百姓,此为小善。学生愿做大善者,因此等闲未敢懈怠,近年既游历且思索,如何才能造福于百姓万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