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似道被贬
第一节临安召临安,宋廷皇宫。
宫中最近流行的谈资是非常振奋人心的。
在文天祥、张世杰等人的着力宣传,以及蒙古人暗中推波助澜之下,江万里、三古家族、江万载等人的事迹终于在大宋民间和朝廷都传播开,举国震惊,民间和军中很多人都大受鼓舞。陈宜中一派此次未能封锁消息,只得眼睁睁地看着江氏的事迹被人传诵。后来,事情愈演愈烈,连皇宫内院的人们也受到了饶州之战的鼓舞,直把江氏的水军当作救世的神兵。
当年度宗皇帝在八月里薨逝,只有三岁的赵即位,是为宋恭帝。因度宗皇帝的全皇后不善于政务,朝中大臣便推举理宗的皇后、度宗时期的皇太后、现在的太皇太后谢道清统摄政事。
宋宫中,一位意气风发的官员,手持笏板,踏着小步急匆匆地往前走着。这名官员正是陈宜中,他面带喜色,心知赶上禀报一个喜讯,在最近这些年是多么难得的事情。他一边走着,一边在口中默默念叨,腹稿不知道打了多少遍。
进殿,行礼毕,他便以一种兴奋的语调开始说话:“禀上太后,臣特此前来向太皇太后汇报饶州战事!”
谢道清刚执政没多久,便传来了饶州之战的胜利,和三古家族毁家纾难的事迹。她坚决相信这是一个好的征兆。听见陈宜中来汇报此事,不由得精神振奋起来:“哀家早前听闻捷报,已是欣喜,却不知道详情。你来跟我说说,正好,也看看朝廷该给这些民间义士一个什么嘉奖才好。”
陈宜中以平稳而略带兴奋的语调说:“江氏家族本来就是望族,数代耕读传家,出了很多读书种子,也有为官者如前丞相江万里大人。”说着,陈宜中往虚空中拱了拱手,以表示对前辈的尊敬,“江大人在位之时,就是贤明的长者、清流的领袖;致仕之后适逢元蒙大军压境,边境危急,江丞相便以家族之力并说通当地官员,招募水军以保大宋江山,这就是那民间义军的由来了。”
谢太后道:“你说的这些,我都知道。那文天祥正是江万里的学生,在潭州经营,给江万里提供了不少便利。”
“二者互为支援,这才有了那民间义军的壮大,也才有了后面的胜利。听闻在此之前江丞相已经在饶州芝山凿水池,以‘止水’为名,正为明志。后来饶州有难,蒙古兵入侵,江万里丞相率三古家族举家以身殉国,真正是不为俘虏,生死都要做大宋的子民啊!江氏家族原本乃枝繁叶茂的百年大族,这一次全族殉难,其家族的忠贞之心,由此可见啊!可止水殉国之后,其弟江万载反而于悲愤中发力,全军缟素,将士们上下一心,反过来击退了侵占饶州的蒙古兵!现在江万载率领了残余的江氏子弟与义军,正驻扎在饶州城。”
谢太后听了陈宜中的一番话后,非常感动。
近两年来,陈宜中渐渐掌握了实权,特别是任参知政事以后,朝中大事也逐渐倚重他来决策,谢太后也很是看重他的意见。
陈宜中于是就问谢太后,对江氏家族们有何奖励。
谢太后说:“大宋有这样的子民,哀家真是非常感动。他们如此有报国之心,朝廷怎么能不予以嘉奖呢?”转而对身边长吏下诏,“拟诏,江万载文武双全,忠义彪炳,实是大宋的栋梁,即日起便任礼部尚书并殿前都指挥使的职位。”
陈宜中深思熟虑地说:“虽有张世杰的增援,然而江氏此番最应当值得嘉奖。我听说他的义军里很多幸存的家人子弟,不如加封其家族子弟于义军中者以武将官职,表明朝廷支持招募义军,并且维护江氏的兵权,以鼓励他们奋进。如何?”
谢太后闻讯大喜,当即下了诏令。
谢太后又道:“眼下,蒙古大军推进方向正在于临安。既然有这么一支生力军,不如就命他们入卫临安吧。”
这一日,谢道清对江氏家族连下三道诏令,这三道诏令使得三古家族的事迹名扬天下。
众人都说,太皇太后如此重视这义军,看来是有坚定的决心来抵抗元蒙啊。
然而远在饶州的江万载,却没有宋廷的最高统治者们那么乐观。
走在江堤上,望着水上战船陈列,他对身边穿着白衣的江钰说:“朝廷诏令下来,任命我为殿前都指挥使,令我心中亦喜亦忧。”
“父亲与伯父经营义军,是为了御敌报国,这一次得到朝廷的嘉奖,咱们的水军正好有了名正言顺的名头便宜行事,您又有何担忧呢?”
“义军投入临安,从此便不能自由调配。朝廷把义军当作抵御北边的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