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飞禽走兽、青山绿水等等。二是制伞所用的青布从不购染好的成品,而是采购“万年青”等老字号青白细布,再送染坊加工染色。染时须经两道工序,即先染成蓝底子,再加染成青布,三是对伞的小修理,仅收工本费,如属质量问题则不收费。四是在靠近海边、城外码头开设分店,利用地域优势扩大“吴有晴”招牌影响。有了这几条新举措,“吴有晴”纸伞店生意更加兴旺,吴昌临对他更加看重,要他负责新开的店。
但是就在这时,王鳌又提出了辞工。吴昌临不明所以,要给他加工钱,极力挽留他。王鳌不为所动,带着他那斧头离开了“吴有晴”纸伞店。
原来王鳌在生产绸面花伞的过程中,因经常去采购绸布,感到绸布生意非常好做,于是他又萌生了改行的念头。
虽然青州经营纺织品的商号增多,但多系前店后坊,一口染锅,两条踩石,规凌甚小,他选择了青州最大的“万年青”布庄,现在因为有了经验,他去时已经很有底气,不过照例要从最基本的杂工干起,为了能够挣更多的钱,他愿意吃苦。经过长时间锻炼,他练就了一身本领,对纺绸、线春一类织品可从生坯中看出好坏,能一眼报出缎类的等级和规格。他经手进货非常认真,假冒伪劣绝不会从他手下溜过。他站柜时,对顾客不分生意大小、成交与否,都是“百拿不厌,百问不烦”,和颜悦色,迎进送出。而且有王鳌站店,也没有什么小痞子过来敲诈勒索,谁要是不长眼睛,自有小斧头去教训。因此深得老板信任。王鳌在认真替老板干活的时候,也利用一切机会,偷偷地积攒了不少私房钱。不过他在这个行业也没有继续干下去的打算,大约一年后,他就不顾老板的热情挽留,提着自己的那柄小斧头,一头扎进了青州最富盛名的“石灰窑”。
“石灰窑”的名字很土,却是青州生产青瓷的重镇。石灰窑位于青州郊外的石灰山上,故名石灰窑。该窑产品胎灰白,火候极大,施以豆青色釉,莹洁透明。青州很多瓷器的器形、釉色、胎质和装饰制作手法,都具有石灰窑的特点。
虞朝当时瓷器的格局是“南青北白”,人们普遍形成了这样一种“白瓷类银为美,青瓷似玉为佳”的审美风尚,青州青瓷为青瓷突出代表。随着人们审美观念的发展变化,单色釉瓷器逐渐失去活力而衰落下去,称雄一时的青州青瓷也在不断运用金彩、扣金边、施褐彩等新工艺来美化产品。石灰窑正是受到这种变革的影响,发明了青瓷釉下彩、白瓷釉中桂彩的新工艺,并将之与传统的装饰技艺如划花、刻花、模印、粘贴、捏塑等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王鳌就是在当时那一股创新的风潮中加入石灰窑的。石灰窑有几个老板,有官办的,也有民办。王鳌在其中的一个叫景德真的老板手下。
所有和他接触过的人,均不得不承认,王鳌在生意上、工艺上、做人上均是天才。王鳌知道自己很平凡,硬要说自己有什么过人之处,那不过是那次雷劈之后,自己的脑子好使了一点。
他很快学会了釉下彩的做法。釉下彩的具体作法是:在化装釉上加上一层发色料,并把化装釉与发色料都盖于釉下,使它们同时在高温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烧成釉下彩。运用釉下彩进行自由描绘,有图案、写实、创作等,形成了釉下彩绘。
石灰窑的造型艺术、彩绘装饰艺术,王鳌也掌握了不少。常见的动物造型,如雄壮威武的狮子,温顺安详的绵羊,顽皮的小狗,机敏的小兔,呆笨的肥猪,漫不经心的青蛙,欢跃的小鸟等,王鳌均能来一手。
在石灰窑,王鳌已经不是单纯的伙计,他和老板是合作关系。正因为石灰窑的生意很火,不少黑帮的势力也渗透到了其中。王鳌现在经过了几年的历练,无论是对人,还是生意,均是有了相当的经验。对于那些想来打他主意的地下人物,小人物,王鳌当然是很容易摆平,势力大一点的,王鳌也有路子,收费也不太苛刻。
王鳌对其出产的石灰窑瓷器进行了一大创新。在釉下胎体上题写大量诗句、文字。这些诗句、文字大多反映当时的青州社会情况或抒发工匠自己的情怀,或当作产品广告。瓷器上题诗或写上一点警策之语,可以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更增一份美的享受。
因此王鳌经营的石灰窑以其创新、高档和精湛的艺术,赢得了世人的偏爱,产品销住虞国各地乃至北国、乌兰大草原,甚至穿过了草原,卖到了银帐汗国,甚至还有人说已经卖到海外神秘的地方“海北”。
经过长时间的跌打滚爬,他已经掌握了瓷器很多精湛的技术,也积累了不少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