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控制了海洋,谁就统治了世界
————马汉做为第一次对外作战,这次缅甸边境冲突作战以及围绕它的经济,科技,外交等对抗在特区政府高层引发了激烈的讨论和总结。
军事方面:
战争三元素攻击防御机动中,优先发展高机动力的建军思想得到了实战检验。
骆文斌利用地形阻滞敌军行动,而自己三天内全装备强行军286公里奇袭密支那,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机动而将对手的机动限制到最小,此消彼长中机动力的悬殊基本决定了这场战斗的胜负。
反应出来的问题是,在特区外的应急作战缺乏稳定的后勤基地导致载重卡车这样的机械化设备无法投入战场。
战斗双方在机动力的表现上还都是依靠人腿畜力的原始形态,特区部队领先英军的机械化机动能力并没有表现出来。
当然,军事表现上的这些损失倒在政治上找补了回来,过早的暴露已方军事尖端科技对仍在襁褓中的特区未必就是好事。
地形伪装较好的迷惑了敌人。直到战斗结束,对方富有经验的指挥官仍然无法判明我方兵力人数和火力点分布。
美制地形伪装网很好用,但披挂于军装之上也增加了单兵行军重量,特区军工应加紧研发适应各种地形作战的服装。
鉴于士兵土制消焰器的良好效果,应加紧研制专用枪口消焰器,这将在夜战和城市巷战中极大的隐蔽已方火力。
快速部队利用小编制灵活和高机动性不断侵袭大编制部队薄弱环节,进而积累战术成功次数取得战略主动,这被秦浩称为蚂蚁斗大象,陈磊更形象的将其定义为“点穴战法”,列入军事案例教材。
外交方面:
对任何牵制英国的行为,德国政府都是公开支持的。
战斗爆发后,德国政府动用国库购买了一笔1000万马克的特区发展债券。
受其影响,奥匈帝国,意大利,土耳其等欧洲反英国家也都通过德累斯顿银行的代理购买了不同数量的特区发展债券。
未来一旦同英国人发生冲突,因为缺乏制海权,欧洲这些国家不能提供实际军事支援,但具备一定的对特区经济输血功能。
美国的表现一如既往,只要是对英国拆台,美国人给钱给技术给装备,但自己还得跟这个全球霸主保持台面上的勾肩搭背,算是英国人的损友,特区的金牌卧底。
说美国人复杂,他的全球战略步步为营环环相扣,说美国人简单,只要抓住了利益这条主线,美国人单纯的像个聪明又顽皮的孩子。
特区高层的战斗总结会上,一直到将军事外交这两方面形成最后检讨方案,秦浩都表现的心不在焉,他脑子飘到了对制海权的思考。
英国依靠其海上力量和对海岸要塞的控制,屡屡使用海军封锁,海峡禁止通行的遏制手段,而本次利用陆战获得的地盘和战俘当作反制手段显然不能长期复制。
南海特区做为一个海岛地区,如何打破第一海军和遍布全球各个角落海军基地构成的海上枷锁,这是个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
否则只要英国人高兴,随时可以封闭特区通过南中国海经印度洋向欧洲非洲的贸易通路。
这个世界没有善人恩赐的平等,只有相互拥有制约和反制对方的利器,才有资格去谈互谅互让。
停战密约签署没过几天,等虎部队从密支那撤走,被俘的肖恩步兵团也完全释放后,英国又借口马六甲附近海盗频繁活动,宣布对过往商船进行严格的安全检查。
实际上只是针对特区商船的刁难。这让秦浩芒刺在背又毫无办法。
好消息传来,从广东飞行器公司挖来的总工程师冯如设计制造出了第一架重型轰炸机,并亲自驾驶完成自三亚起飞经停西沙永兴岛,南沙黄岩岛最终到达菲律宾马尼拉的横跨南中国海首航。
之前陈磊规划的弱小海军对抗大国海军时以空制海的发展战略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冯如设计的这种双翼机装有4台150马力的水冷发动机,翼展29.8米,最大飞行速度121公里/小时,续航时间5小时,最大航程600公里,可载弹522公斤。
三亚到马尼拉的直线距离1030公里,这个距离几乎就是南中国海的宽度,如果在中途的西沙,南沙等地机场部署该飞机,则可以实现南中国海域的无盲点覆盖。
秦浩亲自给它起了一个侵略性十足的名字“掠食者”号。
机身被涂装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