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三国群龙传 > 第二十一回 上 羌汉联军兵起凉州

第二十一回 上 羌汉联军兵起凉州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李太白长歌当哭,真情流露,生平抱负,都化作一缕青烟,飘逝于漫漫岁月长河中,诗仙大圣的绝笔之作《临路歌》吟罢。咱们接着引出本书的第三部分。

话说汉高祖刘邦斩白蛇起义,定咸阳,驻汉中,后来韩信拜帅,九里山一战杀败了霸王八千子弟兵,扶保刘邦建立汉室江山。大汉朝传到了汉元帝时被国贼王莽篡了皇位,汉刘秀一十二岁兵起南阳,得了马武、姚期、岑朋、邓禹等人辅佐,下昆阳夺潼关,马援挂帅,吴汉献关,终于夺回了汉家的锦绣河山。刘秀当皇帝以后定都洛阳,称光武帝,国号还是大汉,史称东汉。这东汉传至了桓、灵二帝时,朝廷腐朽,天灾人祸,盗寇四起,贪官污吏刮地三尺,愈发没了黎民百姓的活路啦。这时候就在巨鹿郡地方,出了一位豪杰,此人姓张名角,创立了“太平道教”,召集教众三十六万,振臂一呼天下响应,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黄巾起义!

这一乱汉灵帝刘宏可就坐不住金銮殿啦!连宣带调找来了各路官员率兵勤王,镇压黄巾军。终于在公元184年的年末,在各路雄豪英强的帮助下,得以平定了叛乱,战乱结束了,可暴君的苛政没有结束,百姓渴求明君仁政,社会安定的愿望遥遥无法实现,仍要在苦海中沉浮!

相反这时候的汉灵帝倒真以为自个是圣天子有百灵相助,叛乱已定,天下太平,该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歌舞升平的时候啦!于是更加肆无忌惮,变本加厉的淫乐!

哪知道他乐了还没两天,到公元184年年末冬至这一天,边庭送来急报,出了一件大事!

什么大事呢?原来西羌地区的羌人头领北宫伯玉、李文侯率领三川六国九沟十八寨的人马,连同着西凉汉人将领边章与韩遂,乘着神州萧条之际,起兵造反,称霸一方,妄图染指中原!这真是一波未平又起一波啊!

咱先来说说大汉朝末年四边主要的几个少数民族:北有鲜卑、匈奴,乌丸等蛮骑部落,南有蛮夷、山越、巫溪等洪荒族类,东有夫余、高句丽,以及东海外倭女王治下的刑马台及诸多岛国倭虏,这西边呢!主要就有羌、氐,以及乌孙、楼兰、大宛等诸多游牧民族,这些部族以民风彪悍,勇猛善战而闻名。

其中单说这个羌族,自光武帝开始,便一直与大汉朝作对,他们采取骚扰屡掠的游击作战方针,让东汉历代的龙主帝王头疼不已!再等到了东汉中期以后,随着东汉统治集团的日益腐朽,地方豪强和宦官势力的坐大,为羌人叛乱的滋生提供了温床,加上边关汉将对异族部落的野蛮镇压,终使平羌战争演变成为了一场烽火连绵、无休止的消耗战!

大汉朝费尽财力、人力、物力,反叛还是屡起不断,直至这次羌、氐等胡虏连同边庭汉将一起发动的叛乱,起初战报被有着“十个太监一台戏”之称的“十常侍”压了下来,但是随着叛军屡战屡胜,阵斩护羌校尉冷征,攻陷金城,杀死太守陈懿,声势浩大!至公元187年,他们日抢三关,夜夺八寨,势如破竹,已进逼至三辅之地,威胁到东汉王朝存亡的根基了,太监们一看瞒不住喽!这才奏禀了汉灵帝。

汉灵帝一听立马就傻眼啦!这日升朝坐殿,一上来就把事情讲明,希望有人能够讨旨出征,领兵挂帅,替刘家分忧!

其实这事儿文武群臣早就知道了,您想那战报跟雪片似的,京城内外早传得沸沸扬扬,只因十常侍把持朝纲,就瞒着终日在深宫享乐、不通外务的汉灵帝一人!

如今大伙儿是你看我,我看你,无人言语;此时曾经剿灭黄巾、立下汗马功劳的大汉朝三大国柱辅臣都已不在朝中了,黄巾起义结束后,卢植因上书直谏宦官祸国,惹恼了刘宏,被免了官,据说如今归隐在上谷,以山水为乐,不问世事;朱儁因老母亲故去,辞官回故里奔丧守孝,至今未归;而皇甫嵩此时正领兵镇守在西番边陲的陈仓郡,身处险关,责任也十分重大,不便随意调动!这真是朝中空虚无良将,本末倒置谁应王!也是党锢之乱以来东汉人才严重流失所造成的。

到这儿可能有人要问啦!噢!叫你这么说,大汉朝廷里头就没人啦?吃皇粮,拿俸禄养了一窝子窝囊废啊!也不能这么说,能臣国士朝中还是有的,也在琢磨呢!只是都觉得自己心里没底儿,当然啦,也有的是叫皇上的所作所为凉透了心啦!心说这会儿我看你这个昏君能怎么办!有不少人也有这样的想法,因此上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没接茬儿。

群臣无人答话,可把汉灵帝气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