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前文,大汉朝二次兵临美阳城下,韩遂分派大将守把四门,针对于此,董卓的女婿,谋臣亲信李儒提出了一个“聚集精锐、各个击破”的计策,是条好计。这时候打谋士行列中又走出一个人,说元帅且慢,我还有妙招那!
那么献计的这位是谁呢?书中交待,此人姓贾名诩字文和,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士,生得细眉长目,面如白玉,两只漆黑的瞳仁深不见底,左边腮帮子上长有一点黑痣,古时候人迷信,管这个叫“计谋痣”,要按古人这么说,这颗痣还真长对地方了,贾诩此人不仅足智多谋,策深计长,而且很擅于自保,将来董卓被诛后,正是他为了保全自个身家性命的一席话,鼓动了董卓部下李催等人联兵反攻入京师,使得刚获初定的大汉朝廷再度陷入混乱,群雄并起,从此中华大地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割据争霸局面。
以至后来裴松之给三国志作注的时时说:“当是时,元恶既枭,天地始开,致使厉阶重结,大梗殷流,邦国遘殄悴之哀,黎民婴周馀之酷,岂不由贾诩片言乎?诩之罪也,一何大哉!自古兆乱,未有如此之甚”也就是说贾诩要为他的一句话,间接的导致了天下大乱而承担责任,古人常说“一言而兴邦,一言而伤邦”就是打这儿来的,贾诩也从此得了个“毒士”的称号,咱们以后再表。
言归正传,那么今日贾诩献的什么妙计呢?原来方才探马一汇报敌情,贾诩就听出毛病来啦!这把守城门的,一个西凉国元帅,一个先零国殿下,一个月氏国国王再加上韩遂这个三军司令,好么!四座城门四个部族首领把守,这下成了!这些部族狼豺本性,多疑难驯,如今虽说联合也是各怀着鬼胎;加上韩遂弑帅夺位,人心未服,今儿就用条连环反间计,把你们一锅烩了得了!贾诩知会众人只须这般如此,如此这般,大伙儿听罢是眉开眼笑!
董卓随即传令,依计而行,打次日开始,兵分三路日夜袭扰美阳城南、北、西三门守军,或是敲锣打炮虚张声势,或是发射箭弩,走走过场,一连数日扰得三门守军是焦头烂额,日夜不宁;各个城门之间本来都有探马消息相互联络,守城的几个部族首领互相一通气后得知,南、北、西三门都遭到了汉军的袭击,咦?唯有这韩遂把守的离敌军最近的东门倒是没有动静,嘿!你说奇怪不奇怪?
就这么时间一长,各盟国的头领可就犯嘀咕啦!本来你韩遂弑主夺帅就不得人心,如今我们挨打,你那里倒是风平浪静,恐怕你是有通敌之嫌那!又过了几日,美阳城内将士纷纷传言韩遂本是汉人,因畏惧汉军势大,暗中图谋不轨,意欲卖主通敌!
所说人言可畏,对此慢慢的就连大昆主王国也是将信将疑了,心说东门临汉营最近,韩遂真若通敌,则美阳城危矣!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啊!赶紧找来自己的心腹大将阎忠,二人一合计,最后王国亲自下了一道手令,说的好听:帅不能离位,因怕城中有失,速调大元帅韩遂回城弹压坐阵,改派阎忠前去顶替韩遂,得,这是要换防了!
事不宜迟,次日一早,阎忠带着金皮大令就奔东门外大营了,到中军大帐见过韩遂,禀明来意,韩遂虽说也听到了些风吹草动,但是王令还是不可违抗的,无奈与阎忠做了交接,领着本部人马回城交令去了。
按下韩遂,单说阎忠刚到大营没两天,这天夜里,就打营外射进来好几支信箭,值夜军士拾箭来一看,吆!箭杆上绑着字条那!都写着韩遂与汉军的通敌契约,何日,几时、几刻,何处放火为号,从何处杀入等等,不光韩遂,上面上还提及到韩遂的结拜弟兄马腾通敌之事!这叫一石二鸟,好么!阎忠一瞧可了不得啦!不敢怠慢,吩咐手下严加防范,自个拿着字条儿进城找王国来了!
大昆主王国是不看则已,方一看罢气得三尸暴跳,哇哇直叫!旁边阎忠一琢磨,得,字条是我送的,干脆做人做到底,送佛送到西!就向王国献计,与王府内外埋伏下刀斧手,连夜请韩遂来前来议事,就与堂上杀之夺回帅印,马腾因驻守北营责任也十分重大,暂时不能打草惊蛇,先知会北门守兵紧闭城门,落下千斤闸将城门封死,不放马腾进城,待先除却韩遂,再做理会!
此时美阳城的形势可说已是极其可危啦!外有强敌,内有波澜,各路羌虏盟军人心惶惶!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如今王国也别无他法,就照着阎忠的计策安排下去,在殿内暗伏好刀甲,待布置已定,这才派人去请韩遂!
再说自打韩遂回城以后,一直也是忐忑不安,最近这谣言风语是有板儿有眼儿,越传越玄乎,搞得韩遂一连好几日夜不能寐,恍惚不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