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窃天换日 > 正文 第34章 东江枭雄

正文 第34章 东江枭雄

朱华站起身来,走到毕懋康身边,伸身拿过击发枪,从兜中掏出一发纸壳弹,熟练的从后膛上进去,一个标准的站立射击姿态,瞄准殿外面的廊柱,扣动扳机。

“呯!”铅弹射没了百米外的木柱。

朱华把还冒着青烟的火枪朝他一推;“好好干,有官做,从二品吧!”

毕懋康呆了,双膝一屈,推山倒玉就拜;“谢皇上。”

……

王恭厂集结了从大明朝各地进京的工匠近五万人,引护城河水,修建了一个占地2平方公里超大蓄水池、还有火力发电机组的冷却用水——高压水塔。钢厂在苏启的指挥下,1号3吨平炉点火,计划建3座3吨平炉。

思鸣从五万工匠中挑选了200名年青、识字的铁匠、工艺匠。成立了机械厂。车、钻、刨、铣所有的机械设备全是现代运来的,亦厂亦校这也是没法子。

现代支援团队五人分别当任各自专行的老师,队长孙畅全面负责。

老师们首先介绍了公制度量衡;米、分米、厘米、毫米、丝米、忽米、微米。吨、公斤、克。公升、升、毫升。

拿出了小卡尺,尺,直角三角尺。1克、10克、1公斤法码和一个千毫升的玻璃量杯。通过实物,大家有了直接的感官。

朱华要在全国实行标准时间和度量衡,首先得在自己的工厂实施。

薛涛则带着一群机灵的黑衣卫士兵正努力的学习叉车,吊车的操作方法。黑衣卫还得建机动车辎重营,工地上也需要这些机械。老师偶尔是思鸣或者王医生,有时是现代支援团队的人教他们。

南苑,来了五万军户。卫所的兵,李杰看着就晕了,跑到御书房找到了朱华,宫内的太监知道是皇上的红人,没人敢栏阻,见礼后,见身边没人,便小声喊道;“哥,你去看看那些兵,我想吐。”

“你以为是招海军陆战队员?留三万,二万组成工程兵,都要训练好。这是冷兵器时代,要人去堆的。”

“是,但思鸣那小子不给钱。”

“他的摊子铺大了,资金有点紧,先从内帑里拨50万两吧!”

回到南苑,200名黑衣卫教官,每人带250人,为期2个月的纪律、体能训练开始了。2个月后只留三万,按成绩的排名。

有了枪杆子、印把子,便是民心。争取民心最简单的方式,莫过于本朝的鲜活的例子;吃他娘,穿他娘,闯王来了不纳粮。

虽然李自成还在体制内工作。但这首歌谣其实就是压垮明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当然,朱华不可能不让百姓纳粮交税,至少得让他治下的百姓吃半饱,粮食就是要作手解决的重点。

秘书班子从档案库中挖掘了一个人,王象晋、字荩臣。文人、官吏,农学家。1604年(明万历三十二年)中进士,做个御史,政治倾向属东林党。热爱种植花卉、果树、蔬菜等园艺作物,编撰了一部28卷40余万字的农业重要著作《群芳谱》。

十二月初,皇宫平台中坐了两个人,他们是朱华下步工作的核心人物之一,匆匆来京的宋应星和王象晋。

“王爱卿、宋爱卿,你们都是在农事上有所专长,召见你们的目的就是要成立专门的高产粮食物种衙门。”

“回皇上,只能说刚入门。”两人谦虚的回答着。

接着宋应星和王象晋分别阐述了对于农事水利的一些见解。给朱华留下了脚踏实地的映像。

“放眼大明,除了宋爱卿家乡的红米能种两季,广大地区的农事都是种一季,对土地说是种浪费。且技术不敢恭维。水稻的种植密度太稀,北方麦子、粟米抗病、抗旱都不行。

朕新成立的优质新品粮食作物种植推广办,由王象晋任左郎中、宋应星任右郎中。左郎中负责北方地区新品种番薯、玉米的推广种植。右郎中负责南方地区的高产水稻种植。”

1949年前南方种植水道的间距非常大,人民公社后提倡合理密植和低温育秧苗法就有了双抢劳动竞赛。听着皇上对水稻种植侃侃而谈,宋应心感觉自己是班门弄斧了。

“宋爱卿,朕这里有早籼稻种和粳稻种,这早籼稻比占城稻好,下种时间在2月下旬到3月上旬,要防寒。朕让你去南京官田主理培植新稻种。

王爱卿,朕的番薯、玉米可不是福建那边没改良过的品种哟!新衙门从内帑拨银2万两,作研究和推广费用。”

听完崇祯帝的一番伟大计划后,两人惶恐的叩谢。

至于从南洋进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