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时,我们只要考虑想要什么就行。少年时,我们要考虑自己能要什么。而立之后,考虑的更多的是该要什么。到老年,斟酌的却多是要什么不要什么的问题。人呐,一辈子活下来,到最后你才会明白自己能得到的那都是运气,而失去的都是必然。”
若干年后,当一位官场的后起之秀向临退休的江春水请教为官的学问时,江春水如是总结。
如果说考上公务员这件事情让江春水从从商转到从政这条路上来,进而改变了江春水的人生。那么,2016年的冬天则无疑是他仕途上的一道分水岭。
那一年,是他发迹的开端。
当省委、省人民政府一纸文件下来,当县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拨付出几百万的第一书记专项帮扶经费,江春水并没有意识到这将成为改变他的人生的引子。
何斌决定把到嘴的肉吐出来,完全按照县委的指示,把几十万的帮扶经费的使用权交给了各个第一书记。
有钱用是好事,但当拿到手的是一笔并没有先例、也没有明文规定用途和报销程序的财政款时,所有人都不会觉得这是一件多么值得高兴的事情。
接二连三的开始有第一书记打电话过来,无外乎都是询问这十万块钱怎么用、什么时候用的问题。
世界上有只有能干的人,从来没有专业的事。事实上,可能没有任何人敢说自己对某个行业或者某个工作特别专业。工作的外部条件决定它的形态必然是瞬息万变的,那些看起来尤为干练的人,并不是因为他们时时刻刻都能对所从事的工作了如指掌,而是因为他们总能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着自己权威的形象。专业的人,从来不是因为业务能力,而取决于他们对自己的掌控能力。
江春水心里没底,但在外人面前他还是勉力表现出了一副业务纯熟的模样。但凡有人问起,他都依着何斌的指示,滴水不漏的把问题推给了县扶贫办那边。
县里原本的意见是,十万元的专项帮扶经费由第一书记自主调配,只要能提供票据,乡镇按程序予以报销结算就行。但第一书记心底也没谱,十万块说多不多,说少不少。用来修路建桥那是杯水车薪,用来给贫困户买肥料农药,帮扶成效又不明显。
关键是这笔横空出世的经费到底怎么用,上面也没个明文规定。要是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万一出了问题,难保不会被追责。
这样一来,第一书记们也就集体观望起来,经费拨下去个把月也没见哪个过来签领,反过来又把难题抛回给了县里面。
考核组还有一个月就要到左江,留给左江县委补救的时间十分有限。到了这个节骨眼上,第一书记们可以观望,但县委、政府可观望不起。
为了尽快推进这项工作,确保年底考核过关。在频繁的跟县委领导请示之后,终于安排扶贫办的一个副主任专门负责此事。
副主任叫曾玉洁,是江春水的老熟人。
曾玉洁是老师出身,05年的时候赶上政策的末班车,通过考试转变了身份,从一名教书匠变成了公务员。同大多数从老师改行的公务员一样,曾玉洁的官路是典型的高开走低。入职4年就解决了副科身份,但上了副科之后却一直在原地踏步。
在精准扶贫尚未开展之前,曾玉洁基本上就放弃了进步的想法。她就职的扶贫办听着高大上,实际上却是一个十足的清水衙门。项目资金给财政局和发改局死死抓在手里,他们也就只能做些维护系统、上报信息的工作。
但世事难料,借着精准扶贫的东风,扶贫办的地位扶摇直上。特别是县里成立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而扶贫办原来的人马全套入驻之后,往日里门庭冷落的小单位也摇身一变,成为了县里如日中天、炙手可热的要害部门。而曾玉洁作为原扶贫办的纪检组长,几个月工作开展下来更是深得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黄晓瑜的器重。在这个被人背地里称为铁娘子的县委副书记的照拂下,曾玉洁原本暗淡的前程不可阻挡的光明灿烂起来。
在一个月前,曾玉洁力压好几位老资格的副科,成功坐上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的位置,就足以说明问题。
江春水刚考上公务员的时候就认识了曾玉洁。那时江春水还在民政办,罗英嫌扶贫那块业务要报的材料太多,便借着锻炼新人的由头推给了江春水。那时扶贫办还不如现在如日中天,平时发个通知要材料乡镇都要理不理的,只有刚入职的江春水什么也不懂,只要上面要的材料报表他都一丝不苟的及时做好上报。好几次曾玉洁到双峰来检查工作,乡镇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