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涤尘幻境 > 第3卷 朱洛巴雪域 第53章 神山非虚名,处处有神迹

第3卷 朱洛巴雪域 第53章 神山非虚名,处处有神迹

我们为了隐匿行踪,一路上也没有和任何人提及要前往冈仁波齐,也不知道要办理边防证的事,即便提前知道,我想我们也不可能去办理什么边防证。

有了闯关卡的经验,要应付边检检查,我们自然有办法蒙混过关。

所说冈仁波齐孤峰独立,按着转山的大环路线一圈也不过五十多公里,但每年数以万计的朝圣者和游客,早就将冈仁波齐搞得热闹非凡,山路上的石头都被踩出了深深的痕迹,可香巴拉也只是存在于人们的口口相传之中,并没有人发现过任何蛛丝马迹。

通过和当地人闲聊,我们了解到了把冈仁波齐称为世界中心的原因。

西藏人认为西藏高原上的四条大河:马泉河、象泉河、狮泉河、孔雀河都源自冈底斯山。

马泉河向东发展成为西藏第一大江雅鲁藏布江,流入印度称为布拉马普特拉河。

象泉河进入印度称为萨特累季河。

狮泉河向北成为印度河的上游。

孔雀河进入印度后成为了恒河支流哥格拉河的上游。

这四条大河自阿里出发,向不同的方向,流经不同的地域,奔腾万里后,重又回到同一个归宿——印度洋。

这一神奇的事实,好象在冥冥中向世人昭示:这里就是万水之源,世界中心。

对这个说法,我们更倾向于相信道长先前和我们说起的宗教原因,不过,藏人说起的一个神秘现象倒是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冈仁波齐山的向阳面,不知是为什么,终年积雪不化,白雪皑皑;而神山之背面,长年没雪,即使被白雪覆盖,太阳一出,随即融化,与大自然常规刚好相反。

也就是说山阴面的温度要比阳面高,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应该不会是藏人所说的什么神迹,我们猜测是冈仁波齐山的内部结构造成了这个现象。没准我们要找寻的香巴拉就隐藏在冈仁波齐峰的山腹之中。

另外,我们还知道冈仁波齐是唯一一座被国家明令禁止攀爬的雪山,虽说冈仁波齐只有6656米的海拔高度,却是极少数从未被人类征服的高峰。

主要原因是藏人不允许,冈仁波齐在西藏被尊为最神圣的地方,藏人认为凡人是不能到达的。如果凡人攀登会惊动神明。

另外冈仁波齐气候多变,常年积雪。山势呈圆锥状,攀登难度极大,即便获得攀登的许可,也很难攀爬上去。

进一步研究冈仁波齐的资料中我们发现,冈仁波齐被佛教,雍仲苯教,印度教等众多教派一致认为是世界中心并不是没有原因的。

佛教源之于印度,和印度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两者之间出现相似和共同的说法并不算奇怪,奇怪的是,在青藏高原自然发展起来的雍仲苯教不仅和佛教都把冈仁波齐尊为神山,认为冈仁波齐是世界的中心,而且两者之间还有着许多惊人相似的教义。

相传雍仲苯教已有一万多年的历史,是象雄达瑟王子在原始苯教的基础上发展创立的,是青藏高原土生土长的原始宗教,早在佛教传入西藏之前,即在西藏广为流传。

它不仅具备了显教、密教、大圆满等教法与特色,也如藏地星空的一轮明月,遍照大地,西藏传统文学、歌舞、生活民俗、行为规范、历算、医学、政教制度……全都深受雍仲苯教影响。

直至今日,雍仲苯教依然深刻影响着藏族人的习俗和生活,比如转神山、拜神湖、插风马旗、插五彩经幡、刻石头经文、放置玛尼堆、打卦、算命,转经等都有雍仲苯教遗俗的影子。

佛教是七世纪之后才由文成公主入藏带入吐蕃地区的,佛教和苯教之间冲突融合也是公元七世纪之后的事情。

诸多藏传佛教的典籍中都声称雍仲苯教的创立者幸饶弥沃如来佛祖是佛教祖师释迦牟尼佛前世白幢天子的师父,以此来解释这两种宗教为何具有相似的教义。

前世转生的说法并不可靠,但我们认为这些说法并非空穴来风,幸饶弥沃如来佛祖和释迦牟尼佛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联系。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不管我们如何推测,要找到传说中的香巴拉,治愈我们身上的魂伤,我们必须深入冈仁波齐切一探究竟。

我们探查冈仁波齐的目的是找寻香巴拉的线索,自然不必要和朝圣者走同样的转山线路,经过一天短暂的休整,我们趁着夜色离开了帐篷旅社,避开检查哨所,直插冈仁波齐山的深处,至于能不能攀上从来无人登顶的冈仁波齐,也只有见机行事了。

真正靠近冈仁波齐之后,我们发现,冈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