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龙腾诺曼底 > 第二章

第二章

1943年5月12~25日,为了解决1943年春出现的美英军事领导人围绕有关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以及地中海地区和缅甸的军事行动问题而产生的严重分歧,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率美英联合参谋长委员会(由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和英国参谋长委员会组成)成员在美国华盛顿举行的会议(代号为“三叉戟”,故亦称“三叉戟会议”)。

在此次会议上,盟军决定于1944年5月在欧洲大陆实施登陆,开辟第二战场。同时,罗斯福也初步提出了自己关于组建联合国的设想,提议由英美苏法中担任常任理事国。但是丘吉尔对于中国的参与表示反对。鸦片战争以来100多年间英国人一直都是在用傲慢的眼光看着中国人,他们根本瞧不起中国人,根本不能忍受中国人在国际问题上和自己平起平坐。

罗斯福随后拿着中国在淞沪战场,在台儿庄等战役中的例子来证明中国军人并不软弱,他们一样可以打胜仗。如果给他们足够的现金武器和足够的训练,他们可以成为盟军的好帮手。最后决定在开辟第二战场的战斗中给予一支中国军队足够的武器和训练。看看中国军队的战斗力究竟是否可以达到一个世界大国的水平。

消息传到了重庆蒋介石那里,经过和何应钦、白崇禧、宋美龄等军政高官的商议决定派出一个军的部队去欧洲参战。但是在究竟派出哪个军出国参战大家在意见上产生了分歧。有人支持74军出国参战,理由就是74军在之前的淞沪、南京、兰封、南昌等战役中取得优异的战绩,万家岭大捷更是举国振奋,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士气。但是当时常德一带形势危急,需要用74军来与日军对抗。一旦作为顶梁柱的74军撤走后续部队一时半会来不了,即使来到战场还需要熟悉战场的地形,根本无法快速进入战斗状态。形势对于中国方面不利。

这时宋美龄提出使用52军的建议。52军在第一次长沙会战后一直处于休整状态,平常负责对滇南的防守,部队状态非常好。宋美龄随后有些激动的说:“这次出国前往欧洲作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好机会,一旦进入安理会,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就将确定。100年来中国人一直被外国人瞧不起,现在是挺起我们中国人胸膛的时刻了!”在座的将领们被宋美龄一说都同意了她的意见。国民政府就此决定派遣国民革命军52军赴欧洲参战!这是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又一次大规模向欧洲派人,只是上次派出的都是劳工,这一次是正宗的中国军人!

宋美龄随后提出派出一位能力较强的优秀将领来指挥52军。蒋介石也赞同了夫人的提议,白崇禧提出能否派遣白斯文出来带52军。蒋介石知道白斯文曾经留学英国,虽然和白崇禧是亲戚,但是白斯文从军是从士兵做起,没有通过白崇禧的关系,这一点蒋介石非常欣赏。但是在命令发布前国民政府考虑对滇南的防卫问题,如果52军调走的消息被日本人知道,会对滇南不利,因此52军调到的命令都是密令。这也给后来52军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1943年6月2日蒋介石发布密令,命白斯文为52军军长,集合部队加强训练随时准备出发!

1943年6月10日的昆明火车站上,一列火车刚刚靠站,从火车上走下一个30岁多岁面容俊朗,中等身材,留着八字胡的军人。他就是白斯文。白斯文生于1910年,小时候家乡人都知道他的名字,因为他从小就天资聪颖,特别好学堪称神童。16岁就留学英国,说得一口流利的英式英语,也结识了不少英国各阶层的人士,对英国比较了解。蒋介石也是多少看中了他这一点。1931年9.18事变爆发,在英国学习的白斯文得悉消息愤而投笔从戎,回国参军。

回国后,他拒绝了叔叔白崇禧的好意,不想通过家里的关系给自己带来便利,而是从一名普通的士兵开始干起。但是话也说回来了,就算是当一名士兵,就因为是白崇禧的外甥这一条谁敢难为他呢?当兵没有几年就升为了团长,白斯文是当时军队最年轻的团长,但是在外人看来白斯文还是个凭借关系上来的公子哥。37年的淞沪会战白斯文的部队投入了战斗,也就是在这次战役中白斯文证明了自己。罗店一战带领全团逆袭日军,日军根本没有防备被痛击。随后白斯文被提升为旅长参加了南京保卫战、兰封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和第二次长沙会战。在第二次长沙会战中官至师长的白斯文被日军飞机击中负重伤,此后一直在休息养伤。

在昆明火车站上站着两位军官,一个是52军第二师师长刘玉章,另一个是52军第二十五师师长姚国俊,二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