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投入的坦克大约是96辆。
而日军方面,则是在整个战役期间集结了30余万兵力、200辆坦克、390架战机(其中海航180架)和拥有三艘航母在内的第三、第四舰队。
从双方投入此战的总体军力对比来看,战机尽毁、且没有军舰的国军,除了人员基数高出一大载外,似乎便没有任何优势了!
其实不然,在杨越眼中,要是运用得当,国军在局部方面,是完全能够打日军一个出其不意的犀利战斗出来的。之后,再以局部胜利来带动整体。这场战役,也未始一定就会出现总溃败之结局。
而关键点,就在于能否有效利用手上武器。比如,在罗店方向组织集结一支坦克部队,对日军第三、第十一师团进行突袭!
这场突袭,己方有三个制胜优势。
首先,尽管日军坦克基数要远远超过国军,可是,日军并没有专门组织过任何坦克机械化部队。对坦克的认识仅只限于作为步兵支援武器,从属于步兵方阵,掩护步兵冲锋。这一来,其坦克数量虽多,但分而化之,也就注定了其不能形成一支装甲突击力量进行集中打击。
日军这种落伍的安排,也导致了,在1939年8月23日,当日军第6集团军与苏联军队发生大战时,日本人连一点取胜的机会都没有。在一周时间内,日军第6集团军40%的坦克和几乎所有的战场指挥官全部被苏军消灭。
其次,在上海淞沪战役期间,由于受市区建筑的限制和坦克本身的机械问题的影响,日军坦克发挥的作用极其有限。从而使日本人更加依赖于大炮飞机的威力,把坦克仅仅是当作一种“机动邮箱”,完全没有防范中国人会集结大量坦克来攻的意识。
正是他们本身就没有对坦克的集中运用观念,也促成了他们没有防范的观点。
再其次,则是国军了。就国军来说,他们也和日本方面一样,将有限的装甲力量分散配置在步兵师当中。没有专业军士、通信装备,更没有相关的后勤及支援……种种的缺乏,意味着他们与日军一样,根本就不能有效地利用坦克的威力。
这点对于杨越来说,倒是个绝妙的机会——起码,从麻痹日军方面来说,前期的国军(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当真是为坦克突袭日军,实实在在地创造了一个极有利的环境。
他都可以想像到,在他的建议下,当国军在某一地段悄然集结了数十辆坦克,又在一声令下后。如德国人的坦克集群冲锋般,猛然一往无前地出现在日本人面前时……这支日军部队该会是何等惊愕的嘴脸?
这是个有趣的想像。
当然,这一条建议能否被采用实施,还得看……此行成功与否!
他的手指,用力地攥成了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