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8月28日,晨5点10分。
高地上的开阔地带。杨越与霍揆彰,正在紧张地注视着抛射筒的试发点火。按照杨越一开始的建议,这个抛射筒的原理迅即被炮兵们接受。而事实上,知道了后要制造确实一点也不难,关键只在能否想出这个点子上。现在,熟悉火药特性的炮兵们就相当轻松地制出了一个木盘底的火药装置,就等着引火了。
“嘭!”
一声大响,内里装了十公斤泥士的汽油桶,忽地飞上了天,约十米高,又咣地砸下。震得大地一阵震动。
“不行,看这架势,就算是仗着高地,也就最多能飞出三四十米远吧,这玩意,伤己的危害性太大……要不,先制成遮挡体吧?”
“用不着,再稍为加大点火药,我看能达到要求。”
……杨越和霍揆彰,边注视着炮兵们忙碌,边不停地进行低声地交流。
“报告,日军大部队出现了。”就在这时,一名军官大声打断了二人的交谈。
日军大部队会出现,一场激烈的战斗将马上会发生!这是杨越等人意料中的事情。对此,两人只是互相看了看,眼中,有些决别的意味。
虽然准备了如许多,可枪火无眼,这一投入战场,也不知彼此还能不能活着再相见了。
下一刻,杨越便用力地握了握霍揆彰宽厚的手掌,诚恳说道:“如此,兄弟我该去履行自己的职责去了……保重!”
“保重。”霍揆彰将另一支手也搭上,用力摇了摇,大是感慨:“四海兄,其实……大可不必你亲自带狙击小队。”
杨越沉默了一会儿,用力一握,说道,“用神枪手组成一支狙击小队的用处,我已经说过了,但再说一遍,真的不好。”
霍揆彰沉默了下去,只重重地,用力一握。
手松开了,二人敬礼,各自转身。
匆匆跑上高处,找到胡琏,杨越开口就问:“伯玉,小鬼子大概多少?”
胡琏将手划了个圈,嘴上淡淡地道:“四周都围过来了,看样子,没有上万人,怕是不够。”
虽然早有准备,杨越还是嘶了口气,“那么,后山?”
“我派了一个排,架了两挺机枪,时刻盯着。没人能爬上来!”胡琏仍然淡淡地道:“倒是左翼林木较密,我估计小鬼子会派出尖兵部队来探我虚实。”
杨越跟着看向那片林地,舔了舔嘴唇:“这事简单,我的尖兵小队正好要磨合磨合。”
胡琏看向杨越,目光有些深邃的意味。许久,方道:“最高指挥官,是不能一开始就战死地。”
“我明白。”杨越一笑,“这里,交给你?”
“放心。”
杨越这才终于露出发自内心的笑,转身,奔向了狙击小队聚集地……
眼下的日军阵容,依然是在集结的过程。很显然,他们是准备聚集起雷霆一击的力量后,才愿意发动大型的攻击。
但这并不意味着,日本人就会停止试探活动了。
左边林地。眼下,就有一小队日军尖兵,呈散兵队形,在树木藤蔓的丛林间行走。
客观的说,抗战初期的日本兵军事素养确实过得硬。而他们的指挥官,也绝对不会在没有任何侦察前,就盲目地指挥部队发起冲锋。相反,他们会选择在开战前,用名为搜索队的尖兵,将要攻击的目标地先仔细地观察一通,才决定如何发起攻击。
而这一队约50数的日军小队,就是负着这一使命而来。
于是就能看到,这队日军尖兵又将人员分成了三个搜索小组,相互遥相呼应间,仔细到挑剔地审查着前进道路,尤其是那些易于攻击的地方更是重中之重,直到确认没有任何危险迹像后,他们才逐一深入。
这是三条互为支援的火力交叉线,是个麻烦!
不止的是,这支日军小队还是一支经验丰富的丛林作战兵。可以看到,当一名尖兵跃过一棵倒卧的枯树,这名走在最前面的尖兵忽然在厚厚的落叶中蹲了下来,同时举起了手臂,五指捏成一个拳头。
身后的队伍迅速停步,扩展到两翼和队尾的日军尖兵,各自面向自己的警戒区域,本能地作出临战状态的防御姿势。
然后,这名尖兵放下了拳头,仔细倾听着四周。
在判定附近并无危险存在之后,这名尖兵又做了个手势。随即,他猫着腰,无声无息向前蹿去。
一分钟后,该尖兵在丛林边缘的一块石头后停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