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想杀死的第二个人就是钟离眛,他也是项羽最得力的助手。
让刘邦最记恨他的一件事,就是当年刘邦在荥阳失手后。是楚军大将钟离眛在坚守城池,害的刘邦一直就没把荥阳攻打下来。
要知道那时候正是项羽中陈平反间计之时,钟离昧在被项羽排斥。
即使这样他还是对项羽不离不弃,可见他对项羽忠心到何种地步。
自项羽死后,钟离昧也过上了逃亡的生活。他一直都是在楚地流浪,而这时候的韩信已经被封为楚王了。
所以,为了躲避刘邦的追杀。钟离昧只能逃到了韩信的家来避难。
韩信是刘邦封的楚王,他会收留钟离昧吗?钟离昧为什么敢堂而皇之的跑到韩信那里去呢?
这还得从他们小时候说起,他们两个从小是在一起长大的,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发小。
只不过长大后,就各自投奔了不同的主人而已。
藏匿在韩信这里,钟离昧的小命暂时还是安全的。
刘邦派来的追兵也只能在全国各地瞎逛游了,先让刘邦外派的人员扫荡一会吧。
下面我们在看看刘邦需要急迫处理的另一件大事。
这件事和关于刘邦怎样整治一下手下的这一帮大臣有关。
在上次刘邦举行的庆功宴上,让刘邦大为恼火的是,他手下的大臣在宴会上喝醉了酒,竟然胡作非为起来。
这些功臣为了争谁的功劳大,竟然胆敢在刘邦面前踹桌子、摔凳子的、拿剑劈柱子的......。
总之,做什么动作的都有。这让刘邦真的是大为恼火。这叫什么事?有这么干的吗?
打江山刘邦在行,但是处理这件事他就不行了。他在思考,如何整治这群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才好。
这时候刘邦的烦恼被一个儒生看在了眼里,他猜透了刘邦的想法。
所以,他主动来到刘邦面前,告诉刘邦。是时候制定一下礼仪这套东西了,若是在这样让手下胡作非为下去。说不定他们真的能把天捅个窟窿出来。
看破刘邦心思的这个人是一个儒生,名叫叔孙通。
叔孙通薛县人,在秦朝二世的时候,就在二世身边做事。
由于他精通儒家经书之类的学说,所以,被秦朝征去做了待诏博士。
在这个职位上叔孙通,还没有做到风生水起的地步。就发生了一件事,这件事对于叔孙通来说,不知道是庆幸还是倒霉。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当时陈胜、吴广起义,占领了陈县。
陈胜军的规模已经十分强大了,国家在不镇压一下。大秦王朝可能就会姓陈了。
二世知道事态的严重性后,开始召集博士和儒生,问他们怎么看待陈胜起义这件事?
儒生一般都是比较耿直的,毕竟学的都是孔子仁义忠孝那一套。
他们就如实的回答了,说陈胜这是在谋反呀。现在的势力正盛,朝廷应该尽快派兵去把他们给剿灭了。
谋反这件事,是二世最不愿意听到的。我刚当了皇上就有人谋反,我有那么差劲吗?
在说了即使是真的谋反,你们也不能说出来,太伤自尊了。
所以,二世听完他们的回答后是勃然大怒。
叔孙通虽然熟读经书,是个地地道道的儒生,但是他这个人一点都不迂腐,很有眼力见。
二世问话的时候,他没有回答。
他就是在等着其他人先说,然后他才好把握二世的心思,顺着二世的心意去说。
二世一愤怒,叔孙通觉得机会来了。
叔孙通跑出来说道:“几位同行你们说的太严重了。这分明就是几个小蟊贼在闹事吗。如今天下都是一家人,百姓手里的兵器早就给销毁了。各个郡县的城池该拆除的也拆除了。他们拿什么来谋反呢?所以,各位还是不要太过惊慌了。朝廷不是派人去剿灭这些鸡鸣狗盗之徒了吗?我劝各位还是该吃吃,该喝喝,不必为如此小事过于忧虑了。”
二世听完叔孙通这一解释,大为高兴。当场就赏赐了叔孙通锦二十匹,新衣一套。然后还提拔他当了博士。
而那些说是谋反的人,二世下令,把这些谎话连篇的人全部打屁股或者罢免官职,让他们回家养老。
散会后,那些被打屁股,免职的人,很是气愤。
他们不敢骂二世昏庸,所以,他们要把这口恶气都撒到叔孙通身上。
“陈胜那一伙明明是反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