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个侯,这些侯看起来数量已经不少了。
这二十八个人,也是为大汉出力最多的,但是在这么多侯中,也是需要有个先后顺序的。
这时候刘邦要思考的就是应该封谁是第一大侯,谁是第二大侯。
若是按照每个侯,封赏的食邑来排。那肯定是曹参排第一了。
曹参食邑一万六百户,周勃八千一百户,萧何八千户。
就是这种分封,很多将领还是心有不服,说刘邦太偏爱萧何了。
若是说之前刘邦的分封是偏爱,那么这次排爵位,他想把萧何排到第一位,那这就是真爱了吧。
刘邦是这样考虑的,曹参和周勃的食邑是排在了萧何的前面。但是,这两个人都是将军呀,治理国家他们能行吗?
再看萧何,原来就是县长的秘书,那时候他就把县里的事情处理的非常的完美。
在秦朝时,每年评选先进员工是,萧何在整个郡都是名列前茅的。这说明萧何确实有执政这方面的能力。
先抛开远的不说,就说楚汉之争时,刘邦一直忙着和项羽打仗了。汉中、巴蜀之地大小之事,那个不是萧何亲自管理的。
刘邦看重的是萧何的能力,这个排名第一的功臣在刘邦心里是非萧何莫属。
但,若是刘邦直接说让萧何排名第一的话,估计大臣们又要不干了。
不管那么多了,先召集大臣们开个会议,看看他们都是什么意见吧,到时候自己在灵活变通。
刘邦组织大臣们讨论了一番,果然不出刘邦所料。
所有的大臣都说这个第一功臣应该是曹参才名副其实。
曹参身为刘邦手下的第一猛将,光身上受的伤就多达七十多处。他大部分时间是跟随着韩信略地攻城的,可以说韩信立过什么功,他就立过什么功。
在这些侯当中,确实没有人比的上他的功劳大了。
这些大臣都以为,上次刘邦偏袒了萧何。
这一次第一功臣的名额肯定是曹参莫属了。
刘邦听了大臣的意见竟然是沉默不语,显然这大臣们推举的曹参不是他心中最合适的人选。
看到刘邦这种表现,大臣们心里都是一惊呀。感觉这下又坏了,看来刘邦的意思还是想把第一功臣的位置给了萧何。
但是,刘邦之所以没有直接说出来,他是在等着别人说。
这时候就有看穿刘邦的意图,来派刘邦马屁的大臣了。
这个人叫鄂千秋,是刘邦身边的近臣。
鄂千秋告诉诸位大臣说道:“你们说的都很对,曹参的军功确实很大,再座的各位真的是无人能及。”
“但是,曹参立的这些战功,都是一时之攻。陛下和项羽在荥阳对峙的时候,多次打了败仗,损兵折将也是比较严重的。但是每次都是萧丞相给汉王补充兵力,汉王才得以迅速恢复兵力,致使项羽的大军在没有向前进一步。很显然,这些都是萧丞相的功劳。”
“还有,项羽断了陛下粮道的时候,又是萧丞相通过水陆给大家补给粮食,这才保证大家有了吃喝。最后,汉王才能带领大家打败项羽。所以说萧丞相立的功劳当属万世不朽之功。大家怎么能把一时之功,凌驾于万世之功之上了呢。所以,萧何的功劳第一才是实至名归。”
大臣们本来想反驳几句,可是,这时候刘邦不给他们机会了。
刘邦开始鼓掌了:“鄂千秋说的好,萧何排第一才是实至名归。”
刘邦说完这句话,就把第一功劳给了萧何,曹参只好位居第二了。
没办法曹参就是老二的命,想当年他们在沛县当公务员的时候。萧何也比曹参大一级。那时候他们一个是主吏,一个是副手。
不过,由于刘邦这次干预的缘由,也产生了一个负面影响。
从此,萧何和曹参两个人的关系也势如水火一般。无论谁见到谁都是招呼也不打一声了。
由于萧何得了第一功臣之名,刘邦特许萧何可以佩剑穿鞋上朝。
萧何上朝时也可以不按常规小步快走,特许他想怎么走就怎么走。
另外,刘邦觉得萧何都第一功臣了,怎么也得是个万户侯吧,于是又给萧何增加了两千户。
这两千户算是当年萧何多给了刘邦两百钱的利息,当年萧何的投资,到现在终于有了回报。
这一天,刘邦还封赏了萧何的父母兄弟等十余人,他们各自也都有了自己的食邑。
当然,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