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崛起1993 > 第3章形势逼人

第3章形势逼人

成为笑话的还有刘青年,这名字快速成为科汇集团毫无负担的一个笑点。

看门的老杜头儿成了忙人——不知道谁说的,他和刘青年早就认识。

很多人便去找老杜头儿聊天,然后就聊到刘青年,然后是一脸开心开胃地笑!

据老杜头儿说,刘青年挺能说的。

听了刘青年竞选的事,老杜头儿又得出一个结论:这孩子是天胆!

老杜头儿忽然有了些期待:也不知道哪天能再见到刘青年?等再见了他,一定得好好教化教化他,他是太嫩了……

在食品公司,刘青年更成了名人。

刘青年属于销售部,这些天总有人神神秘秘地来“办事”。看到门口坐着的刘青年,便得到宝贝似的,一脸欢喜地走了。

“青年你行呀!”对面坐的大个儿李笑嘻嘻地,“快赶上潘小江了!”

电视上正流行一个叫《过桥》的小品,主角潘小江,个子与刘青年差不多矮,但唱的高音绝对出彩!

刘青年一脸无辜,叹着气说:“这就叫人闲是非多啊!”

——确实闲。销售部在编7个人。经常在岗的三个,除了刘青年和大个儿李,还有个管报表的蔡大姐。

蔡大姐爱人是商务局的,早几年食品公司红火时,通过商务局老局长调进来。后来钱大旺成了商务局老一,蔡大姐爱人不得志,原地踏步,蔡大姐也一直在食品公司呆着。

但她基本不来,隔三差五过来整理下票据。

据说其他还有四个销售,刘青年来半年了都没见过。

刘青年和大个儿李每天来了一杯茶,一张报,到中午时去厂门口“豆豆”米线馆。两块钱一碗,吃个差不多饱。

刘青年第一个月工资110元。一天两碗豆豆米线,不太够。向大个儿李借了50元,堪堪撑了一个月。

第二个月开始,发到180元,缓和了些,但还是只能以“豆豆”为主餐。

好在就一个人,不喝酒不抽烟,除了一日三餐,想挥霍下也没胆,刘青年这刚踏入社会的日子过得不咸不淡。

然而大个儿李却不同。

大个儿李名叫李子团,家是郊区的。一米八的身高,虽有些偏瘦,但脸盘子正。突出的特点是白,一句话不说站到那儿,比知识分子都更像知识分子,在人堆里绝对鹤立鸡群!

——可就因为食品公司这个破地方,26岁的大好青年,几乎丢了泡妞的胆。谈过好几茬女朋友,不变的仍然是形只影单。家里老催说,村里同龄人的孩子都会跑了。

大个儿李心里也急!可公司状况越来越糟,到手的收入越来越少,一天三餐吃啥饭都得好好掂量掂量。这种底气下唯有英雄气短。

往事不堪回首,直叫人泪水涟涟。大个儿李每当想起身世便悲怆地哀叹:“形势逼人,形势逼人啊!”

四年前,食品公司形势正一片大好。“鹰天”火腿雄心勃勃。钱大旺亲自组建一只50多人的销售队伍,都是从科汇各岗位抽调的精英,放言要冲向全国,冲出亚洲。

大个儿李荣幸地成为其中一员,每天背着一袋子大号的火腿,冲向100公里范围的洛城,宛阳,许州……

跑了一年,省界尚未出去,形势突然大变,“鹰天”火腿似重病加身般从峰顶直落低谷,速度如飞流直下,一发不可收拾。

人们这时各显其能,摇身变成“鹰天”的客户,租个门面房,做自己的生意。自然不只卖鹰天,还卖洛花,雨滴……

大个儿李那时不懂,一直老老实实跑“鹰天”。可销量越来越差,跑的范围越来越小。到近两年,车间几乎开不了工。

销售部人员转行的,回车间的,调出的,甚至干脆不上班的都有,只留下大个儿李在守着。

直到去年又来了个刘青年。

大个李感叹形势逼人时,常拿刘青年自我安慰:你看大学生不也是这样吗?——毕竟每月还发着几个工资,就这么混着吧!

可从去年底开始,每月180块的工资突然不发了,已经连着三个月。春节时只发了100块过节费。

春节后仍没啥动静。眼看着又过了发工资的日子,大个李儿去财务上问。答复说科汇现在没给钱,等食品公司自己把外边的帐要回来才能发。

——大个儿李恨不得一砖头去砸了财务室。“干啥吃的吗?管财务的没有钱!管个毛线!”

刘青年正坐着看报纸,见大个儿李回来后一副咬牙切齿的样子,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