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崛起1993 > 第27章干劲倍增

第27章干劲倍增

秋雨立刻办手续。刘青年又提出一个条件:“我还得有生活费。提成不能月结,能否一周发一次。”

秋雨请示了一下,当场表示同意。刘青年由此开始卖啤酒。

确实辛苦!早上8点拉一车货出去,下午3点再回来补货,到晚上10点半以后收工回去。

第一周结账。一起干的有七八个人,大多数收入60元左右。刘青年拿到80元,还不包括收瓶子的钱。

这比正常工厂上班一个月200元左右的工资都要高。

但刘青年并不满意。一琢磨,觉得自己的区域有点小,每天就那么一点量。要想多收入,就必须扩大范围,多找铺货点。

区域划分的不严谨。有些边缘地方,因为距离远没人去。刘青年便拾荒捡漏找空档,比别人出车更早,跑得更远。

第二周一结账,刘青年卖酒提成整200元,另外酒瓶钱还有20多元。这时不只是辛苦,更感到痛苦!卖的越多,范围越大,就越费心费劲。

每个人都像是一根根发条,天天在市区这块钟表上机械地循环,稍微停一下就会出问题。尤其是酒瓶回收,只能等晚上营业结束时才能去收。很多人嫌熬得慌,常常偷懒不愿干。

啤酒厂经常收到客户投诉,说没人回收酒瓶。于是酒厂开始对每个瓶子增加返利,由2分钱到3分钱,最后到5分钱。

情况这才稍好些。

可刘青年终于受不了啦——他跑的范围太大了!

这时刘青年想起小孟,两人曾经合作过一次。小孟一点都不犹豫。头天刘青年找到他,第二天晚上便一起开工。

熟悉了两三天,刘青年和小孟商量,确定轮流调换。上午俩人一块送货,下午一个人休息一个人送酒。等晚上时,休息过的那个专门跑着收酒瓶。效率竟明显提高。

其他人看刘青年专门有人收瓶子,都乐得清闲,纷纷把自己区域内的酒瓶,转给刘青年和小孟去收……

区域越来越大,气温愈来愈高,啤酒销量翻着番上涨。小孟加入后第二周,两人净收入接近600元!

刘青年越来越认清了一个道理。——如果单纯考虑赚钱,目前貌似不难。许多人还没有从既有的意识中脱离开。

比如现在卖啤酒。

酒厂里也有销售人员。但他们只关注大户,每天坐在办公室,打打电话做好订单,再安排下车辆货源,怎么着一个月都能发一两车货。正式工都有基本工资,加上提成,收入也很可观。

对于市区市场,有客户专门送货。但啤酒品牌很多,本地酒销的不好。还总有送货不及时、酒瓶没人回收等问题,一直处于“灯下黑”状态。

啤酒厂领导因此下了决心:直接招聘临时业务。肯吃苦能下力气,不发底薪,增加提成,在市区挨门铺货,还每天派人巡视监督情况……销量真的明显提升。

像刘青年小孟这种的,开挂一样鸿运当头。年纪轻,身体好,丝毫不计较啥面子。尝到甜头后,更是玩命似地猛跑!送货、收瓶,一会儿都不想停,每天跟赶集捡钱似的,生怕少卖一瓶酒!

态度还格外地好!

一般开饭馆开小商店的,往往觉得自己地位低,连个正经工作都没有,只能靠卖碗米线,卖个针头线脑的混口饭吃。

可遇着刘青年和小孟俩人后,立马身份倍增!

刘青年告诉小孟,到店里一定叫“经理”。别管大小店,都是叫经理!在西方人家叫“上帝”,咱们不兴这个,咱们都叫经理。这是尊称!大家对都知道啥意思。

小孟说:“那就是管事的、负责的、说了算的意思。”

刘青年说对头!咱们这里经理说了算,那可是干部身份,一般人谁不愿意当经理?

小孟便也学着刘青年,进店见面先叫经理。后来又变通一下,改成“经理姐、经理哥”啥的,让人听得后背炸毛,直起鸡皮疙瘩。

但次数多了习惯了,反倒觉得挺享受。在人面前都“成”经理了,如果不接人家货,那还有什么“面子”……结果当然是愉快地卸货交钱!

两人的销量蹭蹭蹭地上涨,在全部销售人员中成了冒尖户,占到市区销量的四分之一。

刘青年仍不满意。他大致算了下,照这样子的话,三个月后有四五千块钱的利润。想干点事情,差距大着呢!

和几个老业务聊天时,刘青年知道了一件事。他们的结算价比经销商的高出一块钱。

刘青年当然明白其中道理。他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