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4月18日——这一天后来被刘青年定为司庆日。
经过一个月的紧张筹备,鹰天食品城第一个大型卖场——正中路店开业。依然是没有邀请新闻媒体宣传,没有领导出席剪彩,没有刻意地营销造势。
但凭着黄金地段的超高人气,凭着气势庞大完全开架自选的崭新形象,凭着鹰都市民对鹰天这两个字既感念又好奇的巨大关注,开业的成功完全出乎预期。
在第二天的新闻里,各媒体都津津乐道于鹰天公司和正中店的开业。
《鹰都日报》较为详细的报道了鹰天食品批发公司。从一年前的食品批发到走上连锁店经营,从完全的民营公司,到现在红红火火的国有民营,走出了一条合作共赢的新路子,是新形势下值得关注的一个新事物。
当然,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可能完美无缺,鹰天食品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这样那样的诸多问题,但瑕不掩玉……
《鹰都晚报》则着重介绍了鹰天食品城正中店的开业盛况。那丰富的商品、科学的布局、精美的海报,超高的人气,无一不透漏出浓浓的现代气息,相信必将给予全市人民最大的满足。
虽然,开业当天也暴露出了种种问题,但金无足赤瑕不掩玉。这是一个完全新生的事物。她传递给大家的是全新的信息:新的消费特点已经形成,向着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方向充分演绎!
鹰都电视台则是第二天补拍了一些镜头,在晚上的新闻联播里播了一分多钟的专题。
这些报道多数是积极正面的,但也都没回避负面问题。似乎从这时开始,鹰天食品城一出场,在新闻部门的印象中,便是带着些毁誉参半难以定论的神秘。
而一家非主流的文娱报纸,则对鹰天食品城开业当天的诸多漏洞和“反常”乱相,进行了详细描述。
他们直接把调子定在了批评和讨伐上。刘青年归纳了下,报道主要说了三点。
首先缺乏科学预估。九点半店门一开,顾客蜂蛹而入,人气瞬间爆场。收银台、选货区、通道口……到处都是人流,到处一片混乱。
里面的人出不来,外面的人进不去。
当天上午,大门被挤坏,两处柜台被挤倒,幸亏伤的都并不重……这显然是提前缺乏预估。
为什么不实行分批次进场呢?这种做法在其他城市早已普及,早就证明了非常实用有效,操作起来并不难!
其次,安保准备严重不足。卖场内外,均缺乏足够的安保人员维持秩序,场面一直混乱。
特别令人惊讶的是:到下午时,竟然有一群流里流气的社会青年把在门口。发现有偷盗商品嫌疑的,竟不是第一时间报警,反倒直接拉到一边动手伤人。
一些路过群众也参与其中,现场一度失控,交通严重被堵,极其影响公众秩序和城市形象。
此外,鹰天食品城作为大卖场,同样商品价格比其他几大商场明显低了很多。
为什么?是否有不正当竞争的嫌疑……
——刘青年觉得,批评报道说得还是很到位的。他一字不漏地看完,并在正中店第二天的职工会议上进行统一学习,组织各相关人员迅速改正。
开业之前,他们其实认真考虑过多种可能,也提前设计了很多备案办法。只是大门一开,许多没有遇见过,也根本未想到过的各种问题才立刻展现出来。
他们根本没想到过会吸引来那么多人。
中午时大门被挤坏,可人流量一点不减源源不断。负责现场安保的毛成才和大个儿李都急得嗓子沙哑,话都说不出来了。
大个儿李看这种混乱局面,有不少不三不四的人夹在其中,绝对是不怀好意。他干脆联系亮子,带了一帮子小弟过来。
果真现场就抓住十几个。拿的少的,东西留下直接放人;但有几个特让人气愤。其中有一男一女,都穿着旧大衣,浑身上下里里外外竟塞得满满当当,足足有近百件商品!从吃的到喝的,从玩的到用的见啥拿啥,完全像把食品城当做仓库,回家要开零售店一样……
大个儿李一脚把那男的踹倒在地。亮子等人现场把这两人痛揍了一顿。看着满地的商品,都是这两人准备偷走的,围观的顾客也手痒难忍即兴动手……
不过,这些只是表面能看到的。还有更严重的是作为外人根本不知道的内部问题。
开门一个多小时后,各柜组都开始出现库存不足。货架上的商品货迅速地被顾客争相投入手中的购物篮中,人们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