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部还要求,所有剿匪部队必须坚决贯彻“首恶者必办,胁从者不问,立功者受奖”的攻心政策,争取多数,孤立和打击少数,分化瓦解土匪队伍。405团在剿匪中还做了大量的群众工作,扑灭了土匪放火烧着的民房,战后又帮助群众重建房屋,以模范行动消除人民群众与我军的隔阂。6月,向我军投诚的土匪就达2284人。
7月,马光接到了上级命令,部队进行两个月的休整。
在休整期间,全师对剿匪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整顿。针对有的部队发现匪情不积极进剿的消极情绪;有的部队在追歼匪徒时,把匪徒追出自己歼匪区域就不追了,致使匪徒逃窜的本位思想;还有不遵守群众纪律,不尊重地方政府的苗头现象,进行了批评纠正。在连队普遍开展了评思想、评纪律、评作风的“三评”民主运动。并召开了功臣代表大会,表彰了前一阶段剿匪有功单位和个人。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指战员的歼敌积极性,密切了与当地老百姓的鱼水关系,取得了当地政府的积极支持和配合,为下一步剿匪行动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夏季休整后,马光在剿匪战术上大胆做了调整,运用奔袭合围、匪变我变、进剿和驻剿相结合的战术,决定集中优势兵力,对桂东地区最大的、也是最后的一处土匪窝——镇龙山的土匪,来一次大规模的围剿行动。
镇龙山位于永淳、横县、贵县、宾阳4县交界处。一座座高大的山峰突兀在云雾之中,时隐时现。连绵起伏的群山被碧绿的密林覆盖着,一个接着一个。在茂密的灌木丛林里,鲜艳的野花在山风的轻吹下翩翩起舞。一朵朵美丽的白云从身边飘散而去,令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峰上古寺掩映,碧翠斑斓。谷中神妙优美,流泉淙淙。
“多么美丽迷人的地方,多么神奇雄浑的山河!我们一定要清尽妖魔,根除匪患,还人民一个安全祥和的环境,永享太平!”马光看着这大好河山,感慨地说。
马光送马荣、李文桐来到小路交叉路口。要分手了,马光一再叮咛:你们一定要注意安全,提高警惕,随机应变,记住联系方式,我会及时派小分头来和你们取得联系的。你们不是孤军作战,你们的背后是人民,是部队。祝你们成功。
这次战友惜别,不同以往。马荣他俩这次的任务是打入敌人内部,了解敌情,配合大部队,一举消灭敌人盘踞在桂东的主要力量。这次的任务很机密,只有师部几个人知道。
马荣、李文桐在崎岖的山路上行走,已经两天了。他俩又饥又渴,随身带的干粮快吃完了,还没有遇到一个土匪。前面又是一座大山,险峰绝壁,只有一条羊肠小道可行。小道的旁边有一块巨石,只见上面写着三个大字:绝望坡。
他俩正欲登坡,忽然听见一声大喊:“站住!”同时,从巨石后面走出三个人来。
他们手里端着枪,一步一步地靠近来,快到马荣跟前时,三个人迅速形成扇面,控制住两侧。看来,这是训练有素的土匪,马荣心里在想:“可找到你们了。”
“你们是干什么的?怎么跑到这里来了?”匪徒一连串的问道。
“我们是走亲戚的。”马荣回答道。
“走亲戚的?那怎么在这里转悠了两天了?”听见这话,马荣明白,他们一直在监视着他俩的行动,原来这山上到处都有土匪的眼线,回答他们的话,一定要谨慎小心,不能让他们察觉有问题。
“我们迷路了,走不出去了。”马荣哭丧着脸,说道。
“不对,你们是走亲戚,那就是这山里人,怎么会迷路呢?”匪徒们根本不相信马荣说的话。
“你俩在骗我们,你们是共军的探子。走,跟我们走!”上来俩匪徒,不由分说就把马荣俩捆住,捂住眼睛,推着他们,跌跌撞撞地向山上走去。
大约走了一个小时,他们来到了一个地方停下。掀开眼罩布,马荣这才看清,这里是一个大山洞,山洞外传来淙淙地流水声。洞里上方摆着一排太师椅,坐着两个人,一个是土匪八十四军匪首莫志明,一个是宾阳反共救国军副总司令黄贤才。洞的两侧也各摆着一排竹椅,坐着大约七八个人,其中三人是土匪旅长钟业余、李树清和土匪团长邓君武。还有土匪二十二旅旅长李玉基。在他们的身后挤满了横七竖八的匪徒。
“下面站着的是什么人?不会是走亲戚的吧?”黄贤才问道。
“既然黄司令心里知道,何必明知故问呢?”马荣回答道。
“那你就直说吧。免得老子动刑。”黄贤才也不客气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