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07年英国军官贝登堡在英国南部多塞特郡勃朗海岛上建立第一支童子军,并于1920年在伦敦成立国际童子军总会后,截至1934年已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会,童子军人数几达220多万人。
我国自湖北严加麟先生于1912年首建第一支童子军后,各地迅速传播开来,经历了从“西化”到“本土化”的演变,开启了民国教育现代化的先河。直至1926年“收归党办”,成为国民党下属的青少年组织,主办单位主要有初中、高中、高小或其他学校,国民党各级党部,工、商、农、教育等各种社会团体,军事训练成为其教学重点。
1929年,设中国童子军司令部,何应钦任总司令。
1932年,通过《中国童子军总会组织案》、《中国童子军总章》,明确中国童子军是三民主义的少年军。
1934年,中国童子军总会在南京正式成立,蒋介石亲任总会长。何应钦任副会长兼总司令,负责主持全国的童子军训练。从此中国童子军正式走上了近代中国的舞台,开始了这个社会群体组织波澜壮阔的战争生涯。
当然,本文所指和讨论的不是后期的国内战争时期,因为那早已有史书定论,是反动的。其反动的原罪应该是1944年10月21日,蒋介石在知识青年从军大会上发出的令抗日激情燃烧的青年们热血沸腾的感召: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谁成想编成的9个青年师,抗战后成了国共内战的急先锋。要知道这些知识青年大都是童子军出身,其中大部分的人后来成了反共的三青团的走卒和帮凶。内战期间又有不少童子军出身的青年学生参加了国民党军队,尤其是后期,兵力枯竭的蒋介石硬拉了不少受过军事训练的童子军上了战场,这就注定了中国童子军最后的历史定位。
1949年10月13日新中国成立中国少年儿童队,后改为少年先锋队(简称少先队),正式取缔了童子军这个组织,童子军便在大陆结束了不光彩的帮凶命运而被尘封。
既然已经贴上了定论的标签,当然就不能再提起它了。可是近几年又有不少文章重提童子军的旧事,当然是指它抗战时期的事,只提它在抗日战场上救护伤员,慰问前线士兵,冒着炮火送慰问品等等。笔者以为与其这样小里小气,不如在抗日胜利65周年之际,大大方方的扯去蒙头盖脸61年的面纱,好好晒一晒抗日战争时期童子军的真实面目。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童子军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是小知识分子。那时的读书人可不像现在这么普遍,连硕士生、博士生都用一麻袋一麻袋计量的。那时的读书人可金贵着呐。全国按人口比例,大部分孩子都上不起学。只有上得起学的学生才有可能成为童子军。而这意味着识文断字的小书生们,一旦他们当了兵后,掌握武器装备、战术要领、在战争中学习成长的速度是非常快的。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其次,童子军不光是喊喊口号、募捐、慰问、站岗放哨等儿童类行为,他们是要长大的,那么长大了的童子军都干什么去了?我们以前看电影、读小说,一些进步青年学生上街游行,抗日示威,然后到敌后参加八路军,可是剩下的大部分青年学生呢?他们不具有抗日激情吗?他们大都干什么去了?敌后有人去了,敌前的正面战场谁去了?
1937年9月,刚刚占领北平的日军立刻发布紧急告示,并通过报纸广泛警告占领区的民众,取消中国童子军组织,一经发现,严惩不贷。
这是什么意思?
1937年,共产党的抗日力量还很弱小,小日本针对的当然是国民政府。此时战争才刚刚开打,日本就整了这么一手,为什么呀?
其实,作为近代的历史人物,无论国民党的还是共产党的,在国弱民贫外强虎视的民族生存环境下,都不乏有大思维、大手段、大视界的上乘表现。
1933年,蒋介石下令国民政府军政部、教育部、训练总监部严厉督导和执行:凡高中以上学校军训不合格者,不得补考、报考大学,这就将军训作为完成学业和升学的必要条件。
而抗战爆发后,1937年7月31日,中国童子军总部立即颁布《童子军战时服务大纲》,加强对童子军的组织和训练。11月,教育部颁布《中国童子军战时后方服务训练办法大纲》,强调童子军活动是为战时需要服务。
作为由大量的目不识丁的农民组成的作战部队,国民党当然希望能够补充到好的兵源,而学生出身并受过一定军训的童子军无疑是当时最好的后备役兵源。抗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