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前尘往事
司令办公室内,徐处长敬了个礼:“报告司令!”尔后侧身指着跟在身后站得笔直的李默涵介绍道:“这位是电讯科密本股的译电员,副股长李默涵同志。江西德安人,南京无线电特别培训班毕业,曾经在金陵女子大学学习过。”李默涵上前一步,举手敬礼。
熊司令起身离开办公桌,和蔼地伸出手来同李默涵握了握,向会客沙发指了指,说道:“难得,我这刚回司令部就见着了邻县的小老乡,来,都坐下说。”
众人落座,熊司令看了看紧张得嘴唇有些发白的李默涵,爽朗地笑道:“你不要紧张,我不是大老虎吧。我们既是同事更是老乡,人们常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虽说我们是革命军人,有泪不轻弹,可这乡情却也丝毫不差嘛。”
李默涵忙站起身来,再次敬礼道:“司令抬爱,卑职不敢。”
熊司令点点头说:“不用这么拘谨。你这个样子,不知道的还以为我这人没人情味,连乡里乡亲都照顾不好哩。”看着李默涵笔直地坐在沙发上,才问:“你在金陵女大学习过?”
李默涵回答道:“是,家母早殇,自幼我便随父亲来上海谋生,家父几经辛苦,经营有成而后送我入女大学习。可惜因意外事不得不中途缀学。”
熊司令说:“不容易啊。国事艰难,百姓流离。此值我辈奋发图强之时,你能受挫不折,努力进步,参加革命,为国贡献,十分难得。”
李默涵答道:“谢谢司令勉励。”
熊司令看向徐处长,徐处长从副官手上接过那三样产品,笑道:“司令的这个小老乡可不简单啊。您看,这是经她设计后由正泰橡胶厂试制的新式军装、军鞋和背包。以我的经验来看,虽然只是些小改进,但作用还是很大的咧。这不,我把她带了过来,让她给您介绍介绍。”于是徐处长和李默涵你一言我一语便把情况给熊司令汇报清楚了。
熊司令很满意,说:“确实不错,军队也很需要,确实是成本高了些。你们要进一步再完善完善。特别注意要满足南方山区作战的需要。你们这个军民合作,研制生产军事装备的思路,既能够帮助党国工商业发展,又可以解决我军武装的需要,这不错。如果效果良好的话,倒是为解决我军装备找到了条新路。我会支持你们的。”
李默涵趁机从公文包里拿出了一个厚厚的文件袋,双手捧着递交给熊司令说道:“报告司令,这是我两年多来收集的有关日本人活动的一些情报资料,并试着做了一些分析。现在九一八事变了,上海的情况也起来越紧急。所以冒昧打扰下您,还请您帮我审阅审阅。”徐处长一愣,看了眼李默涵,没有说话。
“哦?”熊司令接过文件袋,打开,抽出文件,随意翻了翻,便要放下。李默涵担心报告万一被忽略了,石沉大海,就不顾礼仪,顺势伸手展开了放在最上面的那满是字迹的大张白纸,笑道:“司令,这是我以表格的形式,整理了从民国十六年六月,张作霖将军在皇姑屯罹难以来,日本人在东北、天津和上海等地的政治和军事情况以及相关分析。资料的来源主要是我经手的往来电文,以及《民国日报》、《大公报》、《申报》等国内知名报纸,也有一些日文和英文的报纸。其中《外交报》给了我的分析以很大的参考。”
这份文件的抬头是毛笔书写的正楷字标题:“民国十六年至今中日关系分析报告”。其正文是一列巨大的表格,上面列明了四年多来,与中日政治、军事有关的大小事件。这些杂乱的事件被一条条清晰的线索联接起来,就象一块块破碎的拼图被有心的人拼出了一副骇然的图景,呈现在了熊司令面前。那些掩盖在重重迷雾中的史实真相被李默涵在预知历史演变的前提下进行了分析,在李默涵花费了两年多的时间收集、整理、分析和推断中展现出了其狰狞的历史原貌。
熊司令只是浏览了一遍就已了然这份文件所蕴藏着的巨大价值。他被深深地震憾了,但却不动声色地抬头深深地看了眼李默涵,把她牢牢地记住,说:“不必着急,这份文件我一会儿就看。”熊司令掩饰了一下凌厉的眼神,不容李默涵分说,就飞快地把那张纸叠好,轻轻地放下,然后深吸了口气,缓慢又平静地问:“你们,还有别的事情吗?”
徐处长是个察颜观色的老手,他觉察到熊司令微妙的情绪变化,只是苦于一时无法理出头绪,不免心下忐忑。听到熊司令的问话,他连忙答道:“哦,没有了,您忙。”然后起身敬礼,示意李默涵随他离开。就这么离开,李默涵心有不甘,稍微犹豫了下,随即便敬了礼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