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重生之秋晚芙蓉 > 卷一:上海往事 第24章 新民说

卷一:上海往事 第24章 新民说

第24章新民说

吃过早饭,李默涵来到木工房,掏出尺子和图纸,检查那吊车的木制零件是否合格,结果让她很满意,笑了笑:只要把公制单位换成传统的尺寸单位,工匠们就能准确地理解自己的意图,干出漂亮的活来。

她出了木工棚又去铁器工棚里看了看,还在建铁匠炉呢,不管了,就径直去了学堂。孩子们分成了七个班,每个班有五六十号人,没办法,老师少,才十来个,还要分上下午倒班,毕竟军队里也有活要干。听到孩子们在念《三字经》、《千字文》,她笑了笑,还是文言文朗朗上口,跟歌唱一样,有一种韵律美,只是不知道孩子们能记住几个字。看来还是要多招些老师才好,还要再多甄选些适合的教材来。

走到最后一间教室,这里都是些有教育基础的孩子,一个宏亮的嗓音正在领读念道:“或曰:是在英雄。然非无亚历山大,而何以马其顿今已成灰?非无成吉思汗,而何以蒙古几不保残喘?呜呼噫嘻!吾知其由:国也者,积民而成。国之有民,犹身之有四肢、五脏、筋脉、血轮也。”

念完后,那声音给孩子们解释起来:“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第一句:或曰,就是还有人说的意思。那他说的是什么内容呢?哪位同学能帮老师解说一下?”停了会儿,一个清秀的男孩子举起了小手。

那老师一指他说:“好,这位同学你来告诉老师。”孩子稚嫩的童音响起:“他说在于有没有英雄。”老师点点头说:“是这个意思,可又不完善。完整地翻译成白话文是这样说的:‘又有人说:一个国家的兴衰强弱要看它是否有英雄出世。’”看到同学们边记笔记边交头接耳起来,课堂里响起了一阵“嗡嗡”声,老师示意大家安静,又问:“大家听了老师的翻译以后有什么想法啊?”

一个坐在第一排的孩子问:“老师,为什么书上只有六个字,却要翻译出这么长的话来呢?”老师笑道:“这个问题问得好。是这样的,我们的祖先在很古老的时候还没有毛笔,写的文字是刻画在木头或竹子上的。这就是为什么成语汗牛充栋就是形容藏书很多意思。”说完他又学着老牛“哞哞”叫了两声,一副步履蹒跚,呼哧直喘的样子,逗得窗外李默涵和孩子们一起轻笑起来。

那老师继续说:“刻竹子来写字可费劲了,所以古人们都惜字如金,先要在脑海里仔细地斟酌,想到最合适的文字才能下笔。所以每一个文字往往含有很多的意思在里面。后来就慢慢形成和我们平时说话不一样的文体,我们叫它们文言文。比如这句‘或曰’在翻译时就不能孤立的翻译,要看上下文的意思。所以我们看书的时候,一定要把书看完才能准确的理解作者每一句究竟具体在说些什么。”

孩子们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老师又问:“那下一句作者又在说什么呢?有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有同学问:“老师,亚历山大和马其顿又是什么意思呢?”

老师说:“这位同学问出了大家心中的疑惑。亚历山大是古时候欧洲那边的一个皇帝,是个英雄。马其顿就是他统治的国家的名字。所以在翻译时这两个词可以直接用的。回到刚才的话题,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一个孩子回答道:“意思是说:又不是没有亚历山大,为何马其顿却化成灰了呢?”老师笑道:“很好!你能把作者的意思说得清楚明白,这很了不起。不过,你在翻译的时候是不觉得有意由未尽的感觉啊?”那孩子点点头说:“有些怪怪的,却又说不清楚究竟是什么。”

老师说:“是啊,如果单独把这话说出来,人们听了又会问你们刚才问过的问题了。但是如果我们在亚历山大这个名字后加上他的身份‘大帝’二字是不是就更清楚了?同样,我们在马其顿后面加上‘帝国’二字是不是也清楚了许多?”

孩子们会意地笑了。于是老师说:“再考虑我们现在的人说话的习惯,这句话可以这样翻译:‘可是马其顿帝国并非没有亚历山大大帝,那为啥它却还是成了历史了呢?’同学们想想这样翻译是不是比直接翻译成‘化成灰了’要好上许多?这种准确表达句子含意而不照句子表面直接翻译的方法,我们叫意译。而刚才这同学用的方法,我们叫直译。不管直译还是意译都要以准确表达原作者的原意为翻译的目的。”

随着课程的进行,老师逐渐引导同学们找到了最合适的译文:蒙古帝国也有成吉思汗,那为啥它几乎是难保残喘呢?啊哈!我知道了:国家的强弱盛衰是由组成它的普通人来决定的!普通人才是决定着国家未来的真正力量,这条道理就如同构成人体的四肢、五脏、筋脉、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