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西和杨军两人聊的很晚才睡。
到了次日卯时,李泌、罗西、杨军早早起来,上了早朝,李适在早朝上说了昨日的事情,以及通缉裴液的进展,各地所奏其他事宜,一一处理之后,罗西向李适请奏回宁州府衙,李适准奏。
李适又命近前的宣旨太监宣道,“有事奏本,无事退朝。”
众人无本可奏,便退朝了。
李泌、罗西、杨军一起回了相府,吃过早饭。
罗西带着成喜、成德两兄弟向李泌、杨军辞行,婉莺见罗西要回宁州,非要跟着,罗西和李泌经过百番劝阻,均无效。
最后,只得同意带上她,向李泌、杨军道别,四人这才出了相府,直奔宁州而去。
而杨军也和李泌道别辞行,只身一人一马,前往播州驻地。
再说,另一边,自昨夜梅菊和李诵回了太子府之后,两人跟萧氏打了声招呼,表面上大家还都客客气气,萧氏也装作特别关心梅菊,对梅菊嘘寒问暖,问她在牢中有没有受什么罪,梅菊回应了她之后,便和她说自己很困乏,要回去休息。
梅菊跟她问候过后,才和李诵回了清心苑。
到了清心苑,只见里面只有一个新的丫鬟。
这姑娘长得倒是挺可爱的,李诵跟她介绍道,“菊儿,这个小姑娘是彩蝶,今年十六岁,本是我的丫鬟,曾跟随元兴、元和他们学习过武艺,我让她过来一是照顾你的生活起居,二是保护你,我已经跟她说了,让她寸步不离的跟着你,但除了我们单独在的情况下。”
梅菊听到这单独在的情况时,知道他说的是什么,立刻低下头,脸颊泛起了一层红晕。
李诵见她害羞了,轻声在她耳边说道,“好了,你也说说,彩蝶还等着你说话呢。”
梅菊这才跟彩蝶打了声招呼,便叫彩蝶去隔壁的房间休息。
梅菊看着彩蝶去休息了,走到床边坐下,对李诵说道,“诵哥哥,小玲也跟了我这么多天了,现在却因为我,和她的家人都死了,我心里特别不好受,你能找人将她们好好安葬吗?等安葬好,我想去她们的坟头去拜拜。”
李诵说道,“菊儿,你放心,小玲她们家的后事,我明天一早就去叫人处理,现在天色不早了,咋们快睡吧。”
说完,两人宽衣后,李诵抱着梅菊睡下了。
到第二天,李诵找人安葬好小玲一家,和梅菊带着彩蝶,到小玲的坟前拜祭完,才回了太子府。
再说罗西这边,他们快马加鞭,于当晚丑时到达宁州。
一到府衙,婉莺之前的丫鬟小莲见到婉莺回来了,非常高兴,一口一个小姐的叫着。
常威、胡天、武阳也在一边站着,知道罗西他们赶了一天的路,都累了,为他们收拾好房间,大家也就各自休息了。
次日,大家都吃过早饭,罗西带着婉莺、小莲,还有成喜、成德到街上逛街,一直逛到中午才回去。
因为天气炎热,大家中午都在后花园凉亭内休息,品茶,聊天。
突然,从府衙门口传来一阵鸣冤鼓的鼓声,罗西知道,又有案子了,让武阳立刻去传唤师爷常威和捕快胡天、一班衙役升堂,将来人带到大堂。
自己到了房间,换上官服,向着大堂而来。
到了大堂,罗西升堂审案,只见被带上来的是一个老爷子,年纪约莫六十岁左右,头发、胡须已经花白,蓬头垢面的,整个脸颊、双手的皮肤被晒得很黑,很粗糙,一身黄色粗布褂子,裤腿已经是烂了很多洞,脚上穿一双布鞋,鞋面、鞋底已经磨得不像样了,身体很瘦弱,手里拄着一根木棍当拐杖用,只见他虚弱疲惫的走到大堂。
见了罗西,蹒跚的跪拜哭诉道,“大人,你一定要为草民做主啊,秦州知县霍启将我那可怜的孙女给抢走了。”
罗西在堂上说道,“老人家,你起来说话,将事情原委一一向本官说明。”
说着,让胡天搬了个凳子过去,扶起这老人坐下。
老人见面前这个当官的,虽说年轻,可一点官架子都没有,瞬间感觉亲切了很多,觉得自己这次看来是找对人了。
想罢,这才向罗西将整个事件的始末一一道来。
原来,这老汉名叫马一,今年五十四岁,家住秦州城外马家村,现膝下只有一个孙女,叫马玉莲,今年十八岁,长得倒是挺漂亮,他本有三个儿子,前两个儿子因服兵役被强行应征入伍,最后死在了当年吐蕃入侵宁州那场战役中,第三个儿子则是后来被这个霍启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