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燃烧的土地 > 正文 第20章上

正文 第20章上

冀中根据地经过这两年的发展,除了鬼子占领的城镇,广大农村都建立了基层政权,成立了各种组织,群众被发动起来了。八路军主力部队的行动,普通群众虽然不可能清楚,但地方上相当一级的干部会知道一些;而农民们则凭着和子弟兵割不断的那种血脉关系,对部队可能的去向常能估摸出个大概。黄村民兵发现敌情后,除了到许庄报信,同时还朝西南方向的几个村子派出了送消息的人。得到消息的村子则立即派人把这个消息朝前方几个村子传送,他们或骑马,或踩自行车,或跑步,就这样以最快的速度把消息成扇形地向前传递,犹如向某个方向撒出的一张网,终会有一个网格遇到目标,重要的消息还能反馈。这种办法不是所有地方都用,但至少在凌天河活动的区域有效地运用着。鬼子进攻许庄的消息,凌天河很快就知道了。他没有急着往回赶,这种情况也并非完全出乎意料,有专门应对的方案,政委他们不至于猝不及防。战争是瞬息万变的,所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凌天河深知此时冷静的重要——果断不等于轻率鲁莽。

凌天河收拢部队,派人通知附近的一营,要他们接到命令后也回兵,到刘庄会合。他带三营以急行军速度先开拔了,一路上,传来的消息越来越多,也越来越详细,等他到达刘庄时,对这次鬼子出动的规模、装备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甚至连随行伪军的指挥是谁都知道了。他不清楚的是这次鬼子到底是例行扫荡掳一把就走,还是另有所图。

他仔细分析了鬼子可能的意图以及能调集的兵力,对去许庄的鬼子多出来的一个中队感到意外,事前居然没有听说过。再综合分区近来的敌情通报和其它消息,凌天河估计这个中队最大可能是来自河野那里。现在的态势是鬼子攻击许庄的足有一个大队,加上黄团一个营,以独立团的力量想要反攻许庄是不够的。许庄到县城撑足也就二十几里地,兵力、地形都不适合伏击,即使伏击,敌人两边援兵转眼即到,根本来不及从容进退。周围的鬼子近来没听说有大的调动,县城的小早川应该是倾巢而出,留下的只有黄团两个营。问题是独立团没有攻坚的经验和重火力,想打县城也行不通,更何况还必须在许庄鬼子回援前闪电般结束战斗。

他这次在对敌人行动方向的估计上出了偏差,现在变得很被动。权衡之下,他觉得刚才听到的一个消息可以利用——黄绍祖带着几百人回到了黄村,正在把黄敬斋粮库里的存粮朝城里运,据说已经运了一趟,估计现在运粮的大车正在返回黄村的路上。他决定等一营到达后,用两个营的兵力打黄绍祖,如果能消灭他也算一件好事;如不能消灭他,也不能让他把粮食运回城里去——这些粮食在以后能救多少人哪!如果鬼子全力援救,就把他们调动起来了,到时候再从变化的态势中寻找机会。

时间不长,陈东带着一营到了。凌天河要一营向黄村和县城之间运动,一面警戒县城敌人动向;另一方面,如果黄绍祖逃脱了三营对他的攻击,一营正好在他向老巢逃跑的路上予以截杀。部署完毕,两支队伍就分别朝目标扑去。

黄绍祖是紧跟着小早川出的县城,当小早川到许庄庄外的时候,他也进了黄村,向村四周派出警戒以后,他就一头拱进了自家的大门。眼下他正在自家的粮库院里坐着,看手下的士兵、村里硬拉来的村民在那里用各式各样的口袋灌装粮食。城里能搞到的大车几乎都被小早川用于对许庄的运输,他好不容易从城外村子弄到几辆,根本不够,在村里又找了几辆,加上自家还有两辆,但即便如此,库里的粮食看来没有三四趟运不完。他爹派来传话的人又没说清楚,库里受潮的孬粮都装了袋,反倒是翻晒过的好粮没装袋。他没准备粮袋,自己家也不多,只好派人到村里去借。大车装上那些事前装了袋的孬粮回了县城,在等大车返回的间歇,他拉来一些村民,和自己的士兵一起灌装粮食。他长年不回家,对村民也没啥仇,爹娘还要在村里过日子,所以不想太开罪一个村的乡亲,因此无论是借大车、借粮袋,还是面对眼下干活磨磨蹭蹭的村民,他都克制着没发火。许庄的枪声停了有些功夫了,八路独立团现在应该正顾着逃命吧?小早川带的可是整整一个大队——他亲眼见过国军一个正规师被鬼子一个大队追着狠揍。他想反正八路是顾不上这一块了,磨蹭就磨蹭,多跑一趟就多跑一趟吧。

一个黄色的人影从门外奔进来,被门槛绊了一下,歪歪扭扭又挣扎了两步还是重重地摔倒在地上。黄绍祖掉头望去,那个兵支起半个身子,顾不上站起来就大声喊:“团长!八路!”

黄绍祖象有弹簧一般蹦了起来:“哪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