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团打下八里庄据点以后,果真如季风预计的,原来以八里庄作为支撑的几个小据点的伪军,没有任何犹豫,争先恐后逃跑了。独立团牢牢地控制了八里庄两边几公里的地段,小早川与西边临部之间的联系变得不可能。现在小早川盘踞的县城,只剩下南边与联队部的连接还勉强维持着。小早川和黄绍祖部尚余的两千多人的补给,全靠这里的公路维系。小早川为保住这条生命线不遗余力,季风也将攻击矛头对准了这里,双方在这里的战斗频繁起来。
片岗、小早川等和季风他们一样清楚:如果小早川和联队部之间的这条生命线再被切断,小早川部将成为名副其实的瓮中之鳖。即使在重兵保护之下,还能够给他那里运进点东西,那也会每次都付出极大代价,这种代价是现在的日军所不能长期承受的。他们很明白,一旦小早川与外界联系的最后一条交通线不能确保,他的部队就算不马上窒息,也会很快因失血而亡。而且这还不是最可怕的,更严重的是随着小早川的县城丢失,八路军的几支部队会合到一起,作战的协调性将会上升一个台阶。目前实力不断膨胀着的独立团,届时抽出身来,无论他们的剑指向何方,都会是难以应付甚至是致命的。到那时,小早川就成了倒下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局面将变得不可收拾。
为了保住县城南面这条交通线,小早川可谓不遗余力,只要是该线周边尚存据点受到攻击,他就会立即作出反应。片岗也责成小早川的直接上司联队长矶塚,全力支援小早川。为此,他还将最近一次编制调整后增配的一个步兵炮中队调拨给了矶塚联队。
独立团虽说轻松打下了八里庄,但毕竟缺少连续和大规模攻坚战的经验,而且好不容易积攒的炮弹一次就消耗了一半多,不可能再如此的“奢侈”。双方一时间在这一带形成胶着状态,独立团占了些优势,但短期内也没取得大的战绩。
军分区司令员沈杰主要活动在独立团的西边,那里接近鬼子控制的正太线,所以承受的压力一直比较大。现在他部下所在的地区,以季风独立团控制的区域形势最好,独立团无论是人数、装备还是战斗力都最强。他在听取了季风和其他部队指挥员的意见以后,决定首先向鬼子联队部所在地开刀。此次作战以那边的一个团为主,季风独立团则抽出一半兵力配合。作战的目的是围点打援,争取用几次战斗歼灭敌人部分主力,然后乘势打掉一些据点,以切断小早川和矶塚的联系,孤立小早川和黄绍祖部,为最后解放小早川盘踞的县城创造有利的条件。如果打下分区中心的这个县城,不但分区得到一大片“实空”,在以后的博弈中将占尽先手,对友邻分区也是极大的支援。
季风和曲建茂带着二、三两个营还有机枪连、炮兵连出发了。这次独立团出动的部队,差不多每个连队的人员都撑得满满的,算上团部警通连,实力超过了一般的一个整装团。他们为了达成战斗的突然性,出发的时间选在了夜里,一路上经过的地方又大多是我方的控制区,所以无论是小早川还是矶塚都没有觉察。
独立团的四营成编不久,大部分战士来自地方部队和民兵,战斗力与其他三个营比弱了许多,季风将他们留在后方。现在独立团控制的区域如果单就面积论,已经超过了“五一大扫荡”前老独立团的时期,县委、县政府又都在许庄,季风除了留下四营,还留下了战斗力最强的一营,以保证后方的安全。他要求四营的三个连队轮换着,随同一营的一或两个连队继续压迫、袭击小早川的防地,不给他喘息的机会。如此,小早川就不能无所顾忌的抽调兵力往南边去,四营也能尽快提升战斗力。
季风的两个营南下以后并没马上投入战斗,而是在靠近敌占区的边缘地带集结。兄弟部队集中了两个营加一个县大队,一开始也只是投入了一小半的兵力,对一些敌人占领的村镇进行袭击,打一下就走,并不多纠缠。他们在寻找着机会,用接连不断的、不合常规的袭击,扰乱敌人的判断,等待敌人露出破绽,然后实施雷霆一击。
鬼子联队长矶塚被这种亦真亦假的攻击弄得心情烦躁——置之不理吧,又怕这种骚扰性的袭击变成实实在在的攻击;应对吧,又总是扑空,根本找不到对方主力对决。不过他的判断力总算还没丧失,他感到了对手正在酝酿着一次大行动。他想不出对方的打击最终会落在哪里,但已经觉察到了占领区附近似乎集结了一支八路军主力。他加紧了侦察活动,同时将这一判断告诉了小早川,要小早川探明近期独立团的动向,并且预作准备。
小早川还是少佐的时候,职务虽然只是中队长,但先是作为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