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鱼佬顺势进了赵家。
谁也没想到,这个卖鱼佬就再也没离开,成了赵家最忠心耿耿的一员。
麻利的杀完鱼,他又去厨房帮忙。
据他说,早些年在公社做厨子,撤并后在家无所事事,耍钱玩,败落了家财,混成了现在的样子。
赵思青哪里肯让他这么邋遢的人上手。
卖鱼佬一咬牙,冲到附近的河里,全身洗了一遍,又弄了一身干净衣服换上,花了三块钱,理了个光头,刮了脸,溜溜的再次出现在赵思青面前。
差点没认出来。
还挺人模狗样的。
最重要的是,他会做面食,虽然不精致,可是在赵思青指点一二的情况下,做出来的东西绝对引人食指大动。
征得赵望湘的同意,这个叫李振的家伙留了下来。
这时候,赵思青才知道,其实老干局给了赵望湘两个指标,一个保姆,一个看门,月工资上限是一人三百,公家出。
还有一些福利。
只不过赵望湘不想占公家的便宜,这些提都没提。
现在正好用上一个指标。
每个月三百,包吃住,逢年过节,还能领些带鱼、苹果什么的。
这待遇……简直比得上乡长了!
李振哪里有不肯的道理。
他立刻改了称呼,叫赵望湘“老爷”,叫赵敏儿“小姐”,叫赵思青“少爷”。
“我们家又不是地主老财,你也不是长工,也不是家丁,叫我老赵吧!”
李振哪里敢。
挠了会秃瓢,他还是喊了声“赵老”。
至于“青哥儿”、“敏姐儿”、“青松大哥”、“青衣大姑”、“宁嫂子”、“文嫂子”等等称谓,还是带着旧时代味道,赵望湘就不管了。
家里有这么个机灵人,赵思青也觉得放心不少。
李振姿态摆的很正,一点看出来之前又懒又好赌的样子,打扫院子、喂鱼修剪草木,当然做拿手的还是做饭。
令人惊喜的是,他不仅做的一手好面食,还特别会做鱼,另外一些浓油赤酱微微有点甜的江南菜色,也做的不错。
问他时,他红着脸说,年轻时追一个江南女孩,错过了,却学会了江南菜,至于鱼……那是因为穷的时候,只能吃鱼,所以熟能生了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