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几弟兄中,朱世禄最后在龙台电子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位置上退下来后,一直到退休,都在龙台电子电器公司。
老二朱世寿,大省城做房地产挣到钱后,转行到绵江搞水电开发,也挣到不少钱,虽然搞水电开发的回报率没有搞房地产高,但回报周期却非常长。虽然在从房地产转行到水电开发的初期,在房地产方面,因为涉及到一个省建设部门的官员腐败案,朱世寿被检察机关请进去后,差一点就出不来进入到监狱里去,好在是朱世寿总的来讲做事还是比较谨慎小心,再加上姐夫高石磊的细心,在财务上专门请了好一批专来的财会人员,其中有一个还是拿到了国际注册会计师(ICPA)证书的,因此,在财会帐务上做得非常规范完善,就是公司里为打理各种关系支出的费用,在财务帐目上,都做得非常完善。因而在朱世寿的房地产公司被牵连到省建设厅的这位官员时,尽管相关部门把公司的帐反复查核了几次,都没有发现有与这个官员相关的费用支出证据,加上朱世寿进去后,自己抵死不认可公司与这个官员有过经济上的不正常往来,最后检察机关只好不了了之,无可奈何地把朱世寿放了出来。正是这个事件,使得朱世寿下定决心从建设行业转移出来,因为朱世寿也知道建筑行业竞争的残酷性和阴暗性。转行成功后,朱世寿奉行佛教因缘,积极地在社会上广行遍施,扶困济贫。朱世寿相信因果报应的说法,也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同时,在为人处事上,也非常低调,虽然他是有着亿万家产的阔老板,但一般人的却感觉不到他是一个亿万富翁。在与人打交道特别是与官员们打交道时,一方面是审慎小心,另一方面在内部也绝对做到严密完善,不留瑕疵。因此,尽管朱世寿的生意可以说是做得相当有规模,但却没有出现过明显的违法犯罪问题。这在残酷和有些阴暗的商场上来讲,是非常不容易的。朱世寿在进入了绵江开发水电后,整个绵江市境内的涪陵江开发的进展都非常顺利,后来在涪陵江的梯级开发中共建成九座电站,总装机达到五百万瓩。因为越往后电站建设的成本越高,最后九个电站建设共投入资金将近千亿元。由于这些电站都是朱世寿通过银行贷款或者是从事房地产开发资金中投资的,最后的收益人多数也是朱世寿。虽然前几年年年归还银行不少贷款,但最后朱世寿成了蜀都省都赫赫有名的亿万富翁。最后,因为朱世寿把重点转移到了水电开发上,在省城的房地产开发就全部交给了姐夫高石磊。后来高石磊慢慢地收缩,最后,把房地产开发业务就全部关掉了。原来建筑公司的人员多数也转到了涪陵江水电开发公司这边。
朱家老五朱世喜也就在农村里劳作生活了一辈子。他在农村按照他大哥和二哥的要求,不用化肥少用农药地种着自家吃的粮食和蔬菜及水果,虽然产量低一点,但自家人吃起来放心。也可能是这种原因,朱家人都很少生病。后来,农村里到城里去找工的人多了,有些家庭的承包地就没有人种,朱世喜就把这些无人种的地也转包过来,用同样的耕种。耕种的面积扩大了,收成自然就要多一些,家里人吃不完的,朱世喜就会拿到市场上去卖。由于他种的东西没有用过化肥,也很少使用农药,价格自然要比其他同类产品要高一些。开始时不少人不知道原因,买的人不多,后来知道朱世喜种植的这些东西虽然卖相上不一定好看,价格上要也贵得多,但食用起来安全放心,买的人也就多了。后来,就有城镇上的人提前和朱世喜预订,时间越长,知道的人越多,预订的人也就越多。朱世喜的本意并不是要以卖这些东西过日子,而是因为家里的人吃不完才拿去卖,因此,也没有多少可以预订的。越是这样,想预订他的农产品的人就越多,出价也就越高。后来,朱世喜种的同样的东西,价格要比市场止同类产品的价格高出好几倍。有了朱世喜的例子,其他农户也跟着朱世喜学,使用传统方法种植。但由于各自的家庭情况不同,其他农户没有朱世喜的那种良好的经济基础——朱世喜采用传统的耕作方法耕种的目的不是为了挣钱,而其他农户是想以这种方法来挣钱。虽然采用传统方法种植出来的新产品价格高,但产量低,以此为目的挣钱的人就挣不了多少钱。时间一长,也只好放弃,恢复现代种植方法。
老六朱世财最后在绵江地委办公室当了科长后不几年,就到绵江市的一个县去担任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后来担任县委副书记,最后官到蜀都省另外一个市的副市长。再说朱世财在绵江市委办公室秘书一科担任副科长两年后,在市委办公室被提拔为了秘书二科科长。秘书二科主要是负责市委办公室文件收发传阅处理,是市委办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