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听得胡大酉继续唱道:“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歌声古朴雄浑,一如胡大酉手中之鞭。
众人都觉胸中惴惴,悲从中生,一时难复。
胡大酉的手中鞭一改之前大开大阖的路数,婉转悠远,眼看着丰劲涛的掌法慢慢被其所带动。胡大酉此时已是反客为主,自顾自的唱着歌挥着鞭,好像仅仅是打着节拍。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要知道,古时的将官们对于坐骑爱马往往是爱逾一切,宝马与神兵并列,更排在前。
除非掌中是神兵利器,否则一般的兵刃都是可以打造的。更何况,宝马往往都是通人性的,是有生命的,与主人同呼吸共命运。
故此当胡大酉唱到一句“爰丧其马”,有如骏马嘶鸣悲从中来,座下有情绪薄弱者已经是泪水盈眶。
而丰劲涛的掌法此时更显凌乱,若不是胡大酉以歌应鞭,也许直接一股脑的狠劲打杀过去,已能赢下这场比试。
这首《击鼓》乃是一篇以战争为背景的诗,体现了诗者在战争中向往自由的一种精神,对战友不离不弃的情怀以及对生命的尊重。
诗歌之中,有一种直达心底的朴素与真实,而其中最能引人呼应的正在最后几句。
丰劲涛也识得此诗,心知若等到了后面两句,鞭与歌和,必将更为厉害。
如此一来,自己也无法再藏私,只能拿出真本领,不然就只有落败一途。
只见丰劲涛掌法一变,已是使出了“三生掌法”。
“三生掌法”,一共只有三招。
丰劲涛现在使出的是第一招“吾生”。
此掌一出,悠悠然如生命之初,洋洋洒洒,生机盎然。众人观之不由得心中为之一振,冲淡了许多胡大酉鞭法中带来的悲苦之意。
胡大酉也正是刚刚唱到“死生契阔,与子成说。”两人仿似配合了许久的佳友,鞭与掌刚刚是相互应和,丝丝入扣。
通过“吾生”一招终于堪堪的摆脱了颓势,丰劲涛一挥手,打出三生章法的第二招“悟生”。
“悟生”,这一招代表了人之一生的感触与觉悟,充满了得失、智慧、愚钝、喜悦、忧伤、得意、懊恼等等所有的复杂情绪,满满的五味杂陈,配合着胡大酉的悲凉歌声唱到“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众人都觉胸中激荡一种唯有老去才能获得的通达智慧,看透世情的悲天悯人。
鞭法与掌法交织一起,眼花缭乱间,已分不清楚何处为掌,何处是鞭。
毫不迟疑,丰劲涛的第三掌也是最后一招“无生”黯然而出。
丰劲涛的掌意一片萧杀空无之感,由生而悟,由悟转空,无论怎样的辉煌光耀,最终都无非是归于空寂。
不说身在其中的胡大酉,就连旁观者都生出一种了无生趣之感,是非成败转头空,又何必苦苦挣扎,不若索性放弃。
与此同时,胡大酉的最后两句“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悠悠而歌,唱尽了一种别离之意,可又带有一种强烈的重逢的信念。
也许诗句当中本有一点哀转疑怨之意,可是胡大酉唱将出来的满是自己的铮铮风骨,那便是虽有种种困难,虽然曲折坎坷,仍要百折不回,万死不辞,但求心之所至,终能履信相见,哪怕置于绝地,也决不放弃,仍深信世间有一词叫做“置之死地而后生”。
一场大战眼看着已是进入到了尾声,而尾声和高潮往往是相伴相生。
是这黯然的掌法带走长鞭上的一切生机?还是这挣扎求活永不放弃的鞭意燃烧掌法获得新生?
只听得几声闷响,并非如众人想象般声如闷雷,只如同巨人在胸腔内向外打了几个嗝一般,鞭掌之间的交锋有时甚至不直接交到实处,可仅仅是劲力的相撞,就带得大厅之上风旋滚滚。
随着掌鞭相交越来越近,力道越来越猛烈,终于,鞭与掌接到了实处。
所谓的大象无形、大音希声,众人也不知现在是否正是验证了这个道理。
众人只见这终极一击,最后却变作寂静无声。然后就都觉眼前一黑,一阵罡风扑面。
原来是两人的劲力相交,激荡的狂风席卷四周,把大厅两边树立的小臂般粗细的巨蜡通通扑灭。
黑暗降临,众人在黑暗中各自暗中戒备,耳听李平决开声命人重新点燃了蜡烛,方重现光明。
各人都急着欲知场上二人到底胜负如何,待厅间灯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