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昆仑山关卡赛图拉,那可真是大漠通往藏地和南亚的咽喉要地,它就像是按在昆仑山上的一只有力的手掌,向上贯通着动静二脉。
动脉,自此连接秘境藏地;静脉,走西南挺进克什米尔的璀璨明珠——列城。
而由此北下大漠,则有五条密道:从西至东依次是‘金、木、土、水、火’,恰好是这只手掌分出的五指,紧紧地抓住了漠南的绿洲。
金道,它富含金属矿藏,盛行金银铜铁器物制作。线路是沿叶尔羌河谷,翻越帕米尔高山峻岭,沿西部边境控制线附近的盖孜河谷,一路下行,直达富饶繁盛的喀什噶尔。
木道,它沿叶尔羌河支流而下,翻山越岭,直驱昆仑山隘口的一片高寒林地,生长着昆仑山下大漠地区难得一见,高大冷杉和松柏遮蔽的秘境之地,再沿柯克亚河顺流而下,抵足叶尔羌绿洲。
土道,是沿流经赛图拉,玉源河之一的黑玉河道(喀拉喀什河)下行,走桑珠古道,经桑珠河一路南下,挺进绿洲,它一路上与风化的砂砾岩土朝夕相伴。
水道,则是沿脚下的黑玉河谷,蜿蜒曲回,伴随着陡峭的两岸绝壁,逐水而下,直达玉源绿洲。
火道,要向东,趟过玉源河的另一条分支白玉河(玉龙喀什河)的水源地,绕行克利雅河,顺流而下,不过,此时在克里雅河的发源地,硫磺达坂上,火山喷发,已是道路受阻。
当然,火道还有一条分叉——著名的玉道,玉出于火而洁于身,从白玉河直接南下,抵达玉源绿洲。
说实在话,这五条道,走哪条路都不轻松,每条道都要翻越海拔五千米以上的达坂,这对筑路大军来说,必定是一场严峻的考验,而今后的养路护路,将更是艰辛无比。
此时,摆在三七面前的,则是一个艰难的抉择:“连科,你最有发言权,你倒是说说,我们该走哪条路?”
面对如此复杂的选择,连科也是犹豫不决:“要说通行最多的还是桑珠古道,前几年,运送抗战物资,走的就是这条路。”
“连科啊,昆仑山隘口那条路,咱们上次进山,已经走过了,为了有个比较,我看,我们这次就从桑珠古道回返。至于说,沿边境一线的那条道路,可以先放一放,我们总不能老在人家眼皮底下,运送进藏的军队和装备吧。”
三七说完,两个人是相似一笑,返回的道路,就这样确定了。
……
桑珠古道,听其名就知道它的古老,明显带有藏族韵味,它因海拔五千多米的桑株达坂而得名,是公园七世纪到十世纪的又一条唐蕃古道。不过,在当时,它可是绕行拉达克王朝首府列城,从普招进入西藏的绝佳国际通道。但是,因为受制于各国的管辖,时通时断。
而在近代,令古老桑珠古道焕发青春的,则是它在抗战后期被委以重任。由维吾尔族为主的驮工们组成的驮运大队,翻山越岭,不惜牺牲,历时三年,运送汽车轮胎等战备物资,支援内地抗战。
如果从赛图拉下山,走桑珠古道到达桑珠乡,路途有一百多公里,需要四、五天的时间。全程大致可分为三段,第一段是沿玉源主流之一的黑玉河谷而行,从赛图拉行走到一个十分古老的地名——蒙古包,海拔都在四千米上下。第二段,翻越桑株达坂,到达曲古达克,最高海拔达到了五千米之上。第三段,从曲古达克沿桑珠河谷抵达绿洲,海拔从四千直降到一千五百米。
……
次日天刚亮,先遣队近百人的队伍,携带了五天的口粮,已经整齐列队在平台下的河谷地带,骑马集结待命。积雪未尽的河谷里,干枯的昆仑野草上,覆盖的积雪,遍布着马蹄印。
“小刘,我走了,有事一定要及时联络,注意保护好电台,千万不能大意。”二娃临走前,是千叮咛万嘱咐着报务员刘和满。
“好了,全体都有,上马,出发!”骑在马上的三七,果断地下达了命令,仰头与站在土台上的李未然、洛桑丹增、扎西多吉挥手道别。
二排长马威武举着进军西藏的队旗,走在队伍的最前列,开启了先遣队回程探路的征程。
……
都说昆仑山最不适合在冬春季节行走,其实,那是对汽车而言,而对于骡马来说,只不过是大雪增加了些许烦恼而已。因为天气寒冷,积雪冬春季不化,给人的感觉仿佛是大雪封山,道路难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昆仑山北临大漠,南接青藏高原,水汽通道两面受阻,特别是昆仑山地处新疆大漠这一面,是气候极干燥地区,整个冬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