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山达坂,被公认为新疆与西藏的一个分界点,是进藏通道上,海拔最高的达坂之一。
说起界山达坂,它是喀喇昆仑山支脉西罗克宗山与东罗克宗山的马鞍型低腰部,由此,形成了一条著名的阿克赛钦走廊。
对于它的海报高度,还有一段曲折的故事。历史上我军进藏先遣连把此地描述为海拔6000多米,五六十年代,曾一度标定为6700米,据说,这样做是为了阻吓胆大妄为的境外图谋不轨之徒,不过,也吓倒了不少恐高的国人。现在,经科学测定,界山达坂的海拔高度为5248米。
至于说到我军挺进西藏的第一支部队——进藏先遣连的行进通道,被认为是从于田普鲁村出发,走克利雅古道,过克利雅山口(已进藏地),再到界山达坂附近,从而进入西藏境内改则县的先遣乡(扎麻芒堡)。
按照上述的说法,如此行走,舍近求远地拐了个大弯,确实有些令人费解。
其实,在这支钢铁之师进军西藏之前,进驻南疆的解放军独立骑兵师,就已经派出包括先遣连副连长彭清云在内,多批次的侦查人员,从多条路线,深入藏地进行侦查,并曾发现藏族牧民遗留的毡房。
独立骑兵师师长何家产,还亲自带队,沿克利雅古道,登上海拔五千多的昆仑山,其后,终因高原反应强烈,晕倒在山上,被战士们紧急抬下山去。
正是在如此众多的侦查勘探之后,先遣连才奉命出发。所以,要说我军第一支进军西藏的部队,具体走的那条通道,都是需要再仔细推敲,其中有颇多值得商榷之处。
不过,作为一部文学作品,也没必要写成一本历史复印件,但是,关键的历史脉络和总体趋势,特别是可歌可泣的民族精神魂魄,应贯穿始终,矢志不渝。
……
呼啸的狂风,掠过无遮无挡的界山达坂,夹带着极度干旱而裸露在外的沙尘灰粒,由南向北,以摧枯拉朽之势,遮天蔽日地肆虐狂奔着,横扫近似于南北走向,狭长的阿克赛钦断裂带谷地。令行进到达坂北侧几十里地之外的一处山坡下,顶风骑行的先遣队官兵们,艰难地带住马缰绳,裹足不前。
有了上一次‘死人沟’的惨痛教训,三七自此之后,行事作风变得更加谨慎。
“队伍停止前进,后退到阿克赛钦湖附近,就地宿营。”
应该说,三七当场下达了果断停止前进的命令,是非常明智的选择。顶着七、八级大风前进,即便是在低海拔的平地上,也无法正常行进,更何况,此时,是在海拔五千多米的青藏高原腹地。
骑在战马上的将士们,当变为背风骑行之后,身体承受的压力可谓是天壤之别,减少了许多。虽然,四周依然是飞沙走石,肆虐无忌。但风沙打在马屁股上,反倒催促着坐骑,不用扬鞭自奋蹄。
……
阿克赛钦湖位于新疆西南端,帕米尔高原东缘部的阿尔金山断裂带上。维吾尔语意为,“中国的白石滩“。湖面海拔为4990米。阿克赛钦湖因海拔高,高寒冰冻,人迹罕至,而闻名于世。
要说,此地绝非久留之地,但是,对于先遣队来说,大风阻挡了前进通道,现今已别无它途。
有了死人沟的经验教训,三七对夜宿海拔更高的阿克塞钦湖区,反倒更为放心,因为,这里湖面宽,通风好,正好处在喀喇昆仑山与昆仑山的南北裂谷上,常年干风片雪,无人居住,是青藏高原上著名的百里无人区。
要说,有这么一大片水面,应该是水草丰沛的宝地,但令人遗憾的是,阿克塞钦湖是一湾咸水湖,人畜不能饮用。
也许正是得益于它的荒寂,英俄两个强大又势不两立的帝国势力,在大清王朝形同累卵之时,都把它当作了一块相互缓冲的挡箭牌,让残破的大清朝,用颤抖酸软,病魔缠身的双手,抱残守缺地高举着,侥幸留下了一块始终承袭着炎黄血脉,却被他国窥伺图谋的‘荒凉’国土。
……
“快,把拉扯帐篷绳索的固定销钉打进去,风太大了。”扎西在狂风中大声地吆喝着,一名战士抡起精致的短锤,背对着‘嗖嗖’作响的狂风,正在奋力地往坚硬的冻土层里打抻拉帐篷的固定销。每一锤下去,销钉在坚硬的冻土上,徐徐往里钻进去一点。
“总指挥,这附近除了看得见,抓不住的低矮野草,什么干柴都没有啊。”
风沙太大,三七虽然听到了战士们的高声汇报,但就是看不见人影。战士说的对呀,海拔高,风沙大,怎么可能有树木在这里成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