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铁血天路 > 第三部 为国戍边(新) 第141章 好事多磨

第三部 为国戍边(新) 第141章 好事多磨

1952年,就在这风雪如盘的时光中,飞逝而去。

漠南军分区各营区内,干部家属住宅院的建设,也已经初见成效。一个个规划有序,红柳枝围成的院落鳞次栉比。各家各户大门朝向大路,用夯土机砸实的路面,虽然尘土飞扬,但十分硬实,通行汽车和载重的马车,根本不成问题。

路两边新栽的细高挑白杨树苗,在微风中不停地摇曳着,仿佛是在向世人昭示着,它那青春窈窕的身段和曼妙的舞姿。

要说盖房子,那当然是就地取材。参照着当地老乡的房屋模式,再有所取舍地实施。

新式的沙石水泥铺就的地基;取材于高大白杨树的建筑型材,烘干后,作为房屋的骨架栋梁;新式的砖头瓦片,砌墙搭顶;木门木窗框,再镶嵌上透亮的大玻璃,一水儿的沙黄土色砖块,垒砌而成的灶台。

彻底告别了低矮阴暗的‘干打垒’,‘地窝子’,一座座永久性新式住宅是拔地而起。再配上红柳枝条和白羊树干,组合编织而成的院墙;院内一角,避人眼目的简易木结构旱厕;谁不说咱漠南军营住宅好呢!

就连当地老乡,路过军营住宅区,都频频竖起大拇指,口中一个劲儿地叫着,“亚克西(好)!”

主持建设的洪一壶和小媛,整天嘴角乐呵呵的,逢人必问,家属房盖的怎么样?有什么改进的建议?当然,这只不过是在变相地显摆他们的功绩罢了。

在一片赞美声中,也夹杂了个别的批评之人。这不,姚书记就是其中之一。

“行了,洪秃子,别到处显摆了。你要是能向清真寺那样,给家家户户,都盖上一个两层以上的小楼房,那才算你有能耐呢。”

对此,站在洪一壶身旁的小媛,则一脸不以为然地顶撞了上来。

“对不起,没这个必要了。我们这里就是地方大,住平房,还不用爬楼梯,省着领导们整日攀登之苦了,嘻嘻。”

还真别说,小媛条条在理的回答,令善于辞令的姚书记,竟然一时语噎,无言以对了。

要说领导就是领导。姚书记借故环顾四周,四处寻找一番,跟着,开口道:“哎?这几天,我怎么没看见三七啊?他是不是躲到哪个新建的旱厕里,体验生活去了?”

姚书记这一提问,反倒让一脸喜气的洪一壶和小媛,渐渐地收敛了笑容。

……

因为强行迎接马连科时,不理智的举动,王三七背上了军区严厉的记过处分。并且,免去了他的军分区副司令职务,还保留军分区党委委员不变。

但,这丝毫无损于他在官兵们心中的高大形象。

(顺便说一下,故事的原型人物,进藏先遣连的起义官兵们,因为,受到特嫌的影响,被押下昆仑山后,相继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处理,从此默默无闻地度过了一生。

比如,赫赫有名的连长曹海林,就被做出了复员回原籍的处理。他从此带着在雪域高原上,冻掉了几个手指头的残疾之身,终老在山西家乡。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刻,躺在病床上,戴着呼吸机的他,还念念不忘着,他那后半生无法参加组织生活的共产党员身份。

但是,在故事中,作者希望,在尽量维护历史原貌的基础上,适当地改写加工,其目的就是,藉此,能更多地汲取正能量。)尽管,漠南军分区后勤部的领导们,整日在工地上指手画脚,晃来晃去。但在官兵们心中,唯有整日精心组织,埋头设计,挥锹上阵的王三七,才是第一功臣。

再加上,他不顾个人荣辱,舍身为友的义举,更加赢得了广大官兵的普遍尊敬。

眼看着被撤职后的王三七,整日闷闷不乐的神情,大家都在暗地里,为他鸣不平。

其实,他心中积郁的岂止是闷闷不乐,那是满腔的愧疚和后悔。

这不,一有空儿,他就来到军分区院内,禁闭马连科的处所,探视看望。

“连科,李未然已经病成这个样子,你为什么不提早告诉我?”

马连科望着三七隔着栏杆,一脸幽怨的不满之情,他也是有苦难言。他太了解三七了,要是不让他知道事情的原委,那是绝度不会罢休的。

“其实,他病好后,就落下了后遗症,身体一直很虚弱。自知无法经历半个月下山之路的马上颠簸,从此,也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坐在房间隔离栏杆之外的三七,听着连科的解释,脸上的阴云是更加浓厚了,他不解地问道:“你们可以一站一站地,护送未然,慢慢下山嘛!”

“是啊,为这事,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