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三国博弈 > 第四十七章 背后的声音

第四十七章 背后的声音

曹丕显然话中有话,他说完之后便目光定定的看着郭奕和荀恽两人,嘴角挂着一丝轻笑。

反观郭奕和荀恽,两人都是聪慧之人,曹丕话中的意思两人如何听不出来,只是郭奕对于曹丕的观感并不好,他依稀记起第一次见到曹冲时的情景,一个五六岁的孩童对自己的兄长却极为害怕,显然曹丕并不是什么手慈之辈。

况且曹操正值年富力强的时候,子嗣极多,虽说曹丕现在是家中的长子,但谁知道再下去十几年会发生什么,这个时候冒然站队,一旦选择错了,牵扯的不止是自己,还将会把家族的利益也葬送出去。

不过心里拒绝是一回事,表面上的文章也要做足了,一旦此时措辞不对,惹的对方不快,万一日后曹丕真要继承了他老子的位子,岂会让两人有好果子吃?

荀恽此次出征和曹丕一直在一起,对于曹丕的能力和坚韧,他打心里佩服,可是他受他父亲影响极深,内心对汉室忠心耿耿,而两人出征的时候,曹丕的一些话,显然没有将汉室放在眼里,所以荀恽对于曹丕的观感,欣赏又带着稍许的防备,自是不会轻易的上他的船。

不过,荀恽想了一会却没想到什么好的推辞,他只能把目光转向郭奕,右眼还冲着对方眨了几下。

郭奕看到荀恽的样子,岂能不明白对方的意思,他又沉吟了一会,方认真地道:“管仲曾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自黄贼祸乱以来,我朝所置学校多被废弃,后生不见仁义礼让之风,人才无法被培养,自然是越来越少,三公子自然有无人可用的感觉,如今曹公治下境内较为安宁,莫不如重办学校,待得十年之后,遍地是人才,三公子何愁无人可用?”

一番话说出来,郭奕说的中规中矩,首先将曹丕的话引向另外一个方向,装作不知道他招揽的意思,你不是说没有人才可用吗?那我就提个方法,办学校,自己去培养。

荀恽暗暗的在心里对着郭奕立了个大拇指,若是自己回答,还真说不出来,郭奕的一番话却是极好,曹丕根本就挑不出任何不对的地方来,当真是有急智。

听完郭奕的说辞,曹丕毕竟今年他才一十有五,内心涵养的功夫还未到家,他先是一愣,转而有些生气,自己好心好意的招揽,对方却根本不买自己的账。

不过他将郭奕的话仔细品味了一番,虽说是对方婉拒的说辞,不过话中的意思却是极对,这会他模糊的记起好像他父亲曹操也说过类似的话,忙敛了下心神,起身对着郭奕行了一礼。

郭奕哪敢就这么坐着受曹操儿子的大礼,若是被有心人看到,还指不定以讹传讹的说什么闲话。

他连忙起身,不敢正面受礼,稍微向一边避了避身子,然后又还了一礼,之后脸上有些疑问地看向曹丕。

坐于两人中间的荀恽早已躲开身子,闪到一边,不明所以的看着两人,暗想;这曹丕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曹丕一脸轻松地对郭奕道:“刚刚先生一番话,倒是让丕茅塞顿开,不知先生对于办学一事可有什么好的提议,丕洗耳恭听。”

此时郭奕并不想和曹丕产生过多的交集,不过看对方目光坚定的样子,一时半刻也不会放过自己,若是不说出个四五六来,恐怕今天少不了被他骚扰。

他定了定神,略微整理了下思路,说道:“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创太学设置博士弟子50名,至汉成帝时增至3000人,质帝时太学生增至3万余人。太学规模之宏大,世所罕见。

若能恢复质帝时期的盛况,何愁天下无多学之人可用?奕愚钝,若是三公子有心,倒是有一想法。

如今若是兴办学校,必须为长远计。

首先当恢复太学,朝中不乏有志之士和鸿儒大材,一旦朝廷旨意下达,天下士子必然积极响应。

其次当下令郡国各修方学,县满五百户,即置校官,选乡中俊才教学。公卿、六百石以上官吏及将校子弟为郎、舍人者,皆可诣博士受业。能通一经以上,由太常分等授官。

中心带动,四面开花,若是如此慢慢行事,十年之后,全国可用之才当不下十万。”

郭奕话刚一说完,一个不屑的声音便传了过来,“郭奕,你乱议朝政,该当何罪?”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