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寻她千百度 > 第28章 玉函神秀

第28章 玉函神秀

孟宇回到院里,开始忙着四处揽活,签勘探合同,一边忙公事儿,一边暗下功夫研究辛将军标出的其他几处地点。在一次座谈会上巧遇济南民俗专家陈明超教授,聊起玉函山的渊源,才知道玉函山位于十六里河镇的东面,虽然海拔只有500多米,却是泰山北麓较高的峰峦,并且曾经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山。

陈教授告诉孟宇,唐代段成式在其《酉阳杂俎》中有这样一段神话,传说王母娘娘曾在玉函山上住过,山上至今还有王母娘娘沐浴的瑶池。神话中的王母娘娘是住在西面昆仑山上的一位神仙,山上有一棵不死之树,这棵树的果实人食了可长生不老。所以,她专门有三只鸟看护此树,这种鸟,青足,赤黄嘴,白翅膀,紫脑门,名叫“青鸟”,又名“王母使者”。

周朝时,王母娘娘在昆仑山设宴,盛情款待西游的周穆王,相互咏诗唱和。后来,王母娘娘每年都会站在“青鸟”的翅膀上来会周穆王,她的侍者捧着一棵树叶都是翠玉的玉株树,就是那世所罕见的不死树。有一年西王母会罢东王公后,来到济南,发现南面这座高山,西南北三面悬崖绝壁,石色发白,山上地形平坦,成长方形,宛似玉匣,地势十分独特,风景优美,清幽绝尘,景色宜人。于是西王母就把盛放仙药的玉匣留在山上,命青鸟守护。

时光荏苒,到了秦皇汉武时代,这些在历史上很有作为的皇帝,在祈求常生不老、寻找返老还童之药方面,也为历代皇帝所不及。秦始皇不惜选派五百童男童女,命他们冒着生命危险,乘船出海去给他寻找灵丹仙药。汉武帝则迷信方士之术寻找常生不老仙药,当时山东的方士就特别活跃,像李少君、栾大、公孙卿、丁公等人都曾得到武帝的宠信。

方士们给汉武帝鼓吹说:“见了蓬莱山上的仙人,再到泰山封禅,就可以长生不老。”在方士们的怂恿下,汉武帝多次兴师动众东巡,封禅泰山。有一次东巡路经济南,来到玉函山,却意外得到了王母娘娘的玉匣,匣中存放着长生药,这令他十二万分地激动。可当他下山时,玉匣忽然变做一只青鸟飞走了。汉武帝因没有得到长生不老之药,也终于“寿终正寝”了。

这正是:世人都想永不老,长生仙药何处找?纵使武帝得玉匣,却化青鸟飞去了!人想不死皆虚幻,长生之人谁见着?据传藏有仙药的玉匣仍存于此山,不过是被西王母的信使“玉函神鸟”守护着,人们找不到罢了。玉函山的得名,就源于这样一个久远而美丽的神话传说。

实际上,在段成式的记载之前,隋代人们已经涉足了这座神奇的大山。据玉函山间西佛峪寺造像题刻记载,一位叫做杨静太的妇女于隋开皇四年八月初十来到这里,首先在山阴新月形天然石厦之间开凿了佛像,其残字尚留存在第三龛下。五天后的中秋之日,一个叫做刘洛的人紧随而来,他在题记中自称为“七佛主”。之后隋代人夏树、颜海夫妇、僧人智定等形形色色的人士先后在这里敬造佛像,祈求幸福平安。造像和题记的过程一直持续了近三百年,直到唐大中十年才宣告结束,其间为我们留下了33窟88尊精美的造像和19种题记。

唐代大中十年,沙门义初题名之后,僧侣们在山巅建造了兴隆寺,等到宋代则改为了道教的泰山行宫。绍圣元年晁补之知齐州不久,被贬为亳州通判,他回忆起玉函山的景色,在远方作《谯郡对酒忆玉函山》:“不遣西楼对玉函,宋谯频缀副车衔。今年重污花前酒,犹是扬州别驾衫。”怀念在济南的美好时光。

元太宗七年秋,元好问再至济南,南望玉函山,重提汉武旧事。不久,山东北路都转运使廉公亮对玉函山进行了整治。随后至元六年,济南著名文学家张起岩和廉公亮等众官僚同游西佛峪,命历城人李止作《游函山西峪记》称:“北望平畴如蔬圃药畦;东北瞰府城,若棋局然;而鹊华诸山罗列起伏如拱向者,信奇观也。”并将此记刻于崖上。

明代济南诗派早期诗人刘天民居城西锦缠沟,由晁补之“齐州西楼对此山”之句而自号函山,著作称《函山集》。后代诗人多借寻找刘天民名义登此山,称“先生何处睡,寻入乱山中”。当时的济南诗人李攀龙、许邦才、于慎行等也纷至沓来,留下了众多的诗篇和著作。

明清时期,山巅的泰山行宫改为碧霞元君祠,筑南天门和三大殿。清康熙11年,在西佛峪寺边建造灵官阁。官府随之整修盘路,命名为“十八盘”,并立禁路碑加以保护,面貌焕然一新。道光年间,马国翰起于济南,成为一代大家,他编纂了《玉函山房辑佚书》,著《玉函山房藏书簿》,《玉函山房文集》,《玉函山房诗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