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寻她千百度 > 第51章 金匣兵书

第51章 金匣兵书

三个人饱览灵岩寺的灵山秀水,秀才和赵霞都大呼过瘾。孟宇心里装着辛公藏宝图上的树、虎之标记的心事,却没有发现什么线索,思忖半晌,对他俩说,“自灵岩寺开寺以来,香火一直都很旺盛,我估计在南宋辛公的时代,也不可能再有猛虎出没,所以辛公在藏宝图上所标的灵岩寺的‘虎’形,看来不会是真老虎,而应当是与虎有关的名胜景点,但灵岩寺的古树名木那可是多得不计其数,咱们应该换个思路再去找一找。”

秀才也同意,“我觉得你说的有道理,灵岩寺这么大,咱们毕竟对这里不熟悉,不如去找找主持方丈,请他给咱介绍一下不就清楚了。”见赵霞也是这个意思,孟宇说,“真是的,光顾了观山看景了,差点把正事儿耽搁了,我怎么早没想到啊!”

于是他们沿山路拾级而上,只见西侧有山崖,崖上满目苍翠,崖下泉水潺潺,泉水自石隙流出后,跌落一泉池,池中鹅卵石历历可数。崖下池边,立有一铸铁块,外形酷似铁袈裟,孟宇对他俩说,此处便是“袈裟泉”,又名印泉、孤独泉。

相传当年法定禅师建寺时,有铁自地掘出,高可五六尺,重达数千斤,天然水田纹,颇似袈裟,泉因此得名,乾隆皇帝当年曾以“铸铁不成想以废,至此半途徒废勤”称之。丰水时节,袈裟泉泉水淙淙,泉水自崖上跌落后,不停地敲打着崖下铁袈裟,引得游客竞相观看,场面蔚为壮观。

秀才听了孟宇念乾隆皇帝做的诗,又是灵犀一动,“看了吗,快到正地了,乾隆皇帝都说了‘至此半途徒废勤’,转悠了大半天,现在决不能半途而废,‘面包会有的,牛奶也会有的’,咱们要找的可能就在前面。”几个人被秀才突然的幽默逗得哈哈大笑起来……

他们几经周折,最后不得已打出了明哲长老的旗号,知客才同意他们去面见灵岩寺的主持觉远和尚。听知客讲,觉远和尚平时很少会客,大多时间都在研习古经,学问很深。这次要不是因为他们是明哲长老的弟子的话,也不会破例。孟宇和秀才、赵霞都觉得很荣幸能面会高僧。

觉远和尚年龄不到五旬,面貌清秀,一派端庄儒雅之态。觉远和尚对他们也很客气,问候了师傅明哲长老的身体情况,并托他们向明哲长老带好。客套完以后便问起他们的来意。

秀才向觉远和尚介绍自己是辛弃疾的后人,发现了祖爷爷藏在青玉匣中的藏宝图,并且发现祖爷爷在灵岩寺标了个“虎”型,但经过他们寻访并没有什么线索,所以才来向高僧求教的原委细细地一说,觉远和尚也不禁对他们肃然起敬,命知客敬香茶,后堂净室雅坐。

他又仔细询问了玉匣的有关细节。孟宇把在玉匣中发现的玉笛以及虎符等,给他作了详细的介绍。秀才又补充了恩师明哲长老关于玉匣是南宋时惠能禅师所雕刻的观世音菩萨藏经青玉匣的推断。觉远和尚问孟宇是否随身携带玉笛和虎符。孟宇回答说因为玉笛太容易破损,所以就没有随身携带,但虎符一直带在身边,并且告诉觉远和尚自己在文物摊上所淘到的另一半虎符,据说就是早年在袈裟泉里的捞上来的。

觉远和尚客气地问,“能否让贫僧开开眼,看看虎符啊?”孟宇很痛快说没问题,把这一半虎符从内衣口袋里掏出来,说着就要交给觉远和尚观看。觉远和尚连连摆手,“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施主不可。”他示意孟宇将虎符至于条几之上,自己焚香三柱,祷告完毕后才凑上前去观看。孟宇他们看觉远和尚这么郑重其事有些不大明白,但当觉远和尚转过头来时,他们发现觉远和尚脸上已经是两行清泪,几个人就更加云里雾里,弄不明白了。

觉远和尚落座后用白巾拭去脸上的泪水,对他们说,“各位施主,刚才贫僧激动之余有些失态,阿弥陀佛!请受贫僧一拜!”说着又站起身来,双手合十团团给他们鞠躬致礼。

孟宇他们连忙扶起觉远和尚,一边也手忙脚乱地还礼。觉远和尚请他们坐下后,开始打开话匣子,“刚才贫僧拜您们有两个意思,一是感谢您们找到了敝寺遗失多年的辛公藏书之钥——就是这一半虎符,是为功德无量之举,必须拜谢;二是敬重您们年纪轻轻就有此惠根才智,贫僧实在是佩服。”孟宇他们一边谦虚一边想,觉远和尚说这个虎符是辛公藏书的钥匙,这倒是真没想到,那到底辛公藏书是怎么回事呢?

秀才把自己的疑问提出来,觉远和尚请他们边喝茶,边听他慢慢道来。

原来故事是这样的:在南宋末年,灵岩寺的主持惠贤禅师和千佛山兴国禅寺的主持惠能法师都是一师之徒,两人的修为都在大德高僧之列,惠贤禅师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