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宇赵霞他们深深地沉浸在对李清照的怀念和对济南文化发展的希冀之中,不觉天色已渐晚。赵霞把随身携带的菊花和百合花束恭恭敬敬地放在李清照塑像的台基上,满怀感慨地走出了纪念堂。
四周廊亭之内,缩小为眼前这块碧然若洗的天空。寒风吹过,泉池子里起了微波,荡起一层一层的细浪,夕阳之下,波光粼粼。漫天的斜阳,镶出西边天际一两抹的绛红深紫。这颜色须臾万变,时而银灰,时而鱼肚白,倏然间又转成灿然的黄金。万籁沉寂,奇幻无穷的天空变幻,仿佛太空有声如浪潮,如风啸,如松涛,与趵突泉喷涌的浪花声一齐涌来,似乎就是那夕阳呼啸而坠的声音,公园广场那边看灯游人的欢笑声也不绝于耳。
千百年来,济南地区一直保持着“正月十五闹元宵”的风俗,代代相沿。可以说,元宵节是中华民族节日习俗中体现奔放、欢快气氛最为彻底和典型的传统节日,一个“闹”字就把这种文化内涵表现得淋漓尽致。民歌唱道:“正月里正闹花灯”,可见热闹和花灯是元宵节的一大特色。
2000多年前,汉明帝力倡佛教,赦令元宵这天点灯敬佛,可以说是元宵节放灯习俗的滥觞。济南是全国佛教传入较早也较盛的地区,元夜张灯的风习至少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
到了宋代,张灯观灯的习俗更盛。明清时期,元夜张灯更是成为一项济南全民性的游艺活动。据乾隆《历城县志》记载:“元夜,通衢张灯,放花炬,男女群游……”“通衢张灯”,可见当时济南满街的花灯之盛、举办规模之大;“男女群游”,可见老百姓喜欢程度之高,参与范围之广。
汤圆天生是个玩家,以往的趵突泉花灯会他是回回不落,所以就更有发言权。汤圆连说带比划,“有一首在民间流传的诙谐歌谣叫《瞎子观灯》,说的是正月十五这晚连盲人也忍不住参加到‘观灯’的行列之中了:‘白菜灯,绿菌菌;西瓜灯,红通通;芫荽灯,碎纷纷;茄子灯,紫腾腾。玉茭灯,黄澄澄……’你们想想多赛玩啊,各式各样、五颜六色果蔬造型的花灯,让盲人也喜得睁开眼睛,看到了五彩的世界,那是什么成色啊?用济普话来讲,真是把农耕时代的人们对于农业丰收的强烈渴望,以及庆丰收时欢乐的心情表现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一边说着一边表演盲人摸灯的形象,逗得大家哈哈直乐。
因为大伙全是济南土生土长,都了解旧俗。春节一过“破五”,家家户户便开始着手扎制花灯。从正月十三“上灯”开始,市面上就纷纷挂出各式花灯,供人购买,蔚成灯市。正月十四开始“试灯”,在公园、广场或是主要街道纷纷搭起牌楼、灯棚,或燃放焰火,预庆元宵。正月十五那天,算是“正灯”,人们举行灯会、比赛花灯,孩子们也提着买来或自制的花灯,大街小巷四处玩耍,这种热闹景象一直持续到正月十八“落灯”之日。元宵节期间,老济南人的院门、屋前还高悬大红灯笼,那时济南的百街千巷无不金碧相射、流光溢彩。
孟宇说:“济南元宵节可不光是赛花灯。因为济南泉众水多,元宵那天燃放河灯的习俗也蔚然成风。王象春在《齐音》中曾写过一首题为《元宵》的七言诗,诗云:“喜看稚子放河灯,狮石围栏仕女凭。阔髻高裙京样尽,此宵又着白松绫。”诗的开头第一句便是“喜看稚子放河灯”,可见“正月十五放河灯”早在公元1616年王象春来济南定居之前就已风行成俗。据清修《济南府志》记载:“元夕张灯,食汤圆,散灯浮诸流水,谓之放河灯。”乾隆《历城县志》也有正月十五放河灯的记载。济南正月十五放河灯的独特习俗,在全国可谓独一无二。”
历史上记载,元宵夜这天整个济南“通街张灯”,就是说,济南满大街上到处都挂着各式各样的花灯。那么,古时候的济南城究竟哪里灯火最盛呢?
一说到古时候,秀才自然不甘落后,把自己早上整理的古书搬了出来。“我今天早上采编元宵风俗的稿子,正好看到李焕章的《老树村集》。这位生于明末、成名于清初的齐鲁文学家李焕章在七十高龄时,曾寓居济南芙蓉馆。康熙二十三年正月十五那天傍晚,李焕章与家人一起漫步济南街头观灯,第二天写下了一篇《上元夜游记》,详细记述了清初济南元夜张灯的盛况,为我们展现了320多年前古城济南‘火树银花不夜天’的元宵盛景。”
看大家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秀才解释说,“我说的李焕章你们可能不熟悉,但蒲松龄你们都熟悉吧?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有一篇题为《李象先》的神话故事。说李象先‘学问渊博,海岱清士,身仅以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