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还敢诋毁我们敬重的二皇子。。。”
“皇上,他冤枉微臣啊!”解缙这才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忙跪倒皇帝面前。
“好了、好了,大家还是听朕说吧。”永乐帝终于发话了。
他扫了眼众人,复大声宣布道:“朕意已决,立朱高炽为太子。”
“皇上英明。”众大臣都跪了下去。
随后,永乐帝又让人宣布:封二皇子朱高煦为汉王,封地在云南;三皇子朱高燧为赵王,镇守北平等等。至此,这场储君之争画上了句号。
抛去云天的因素,而历史事实是,影响永乐帝做这项决定的因素众多,但主要还是三个方面:一是朱高炽名正言顺,而且他还有个自己很喜爱的“圣孙”朱瞻基;
二是朱高煦的确有勇无谋,不当继大位;三是自己最为倚重的道衍大师、金忠、张信等人都支持仁厚的朱高炽,让他不能不考虑。
至于后来人硬把解缙扯进来,并把立大皇子为太子的首功记在他头上,笔者觉得可笑,那时的文渊阁大学士只是替皇帝草拟诏书,或向皇帝建议些民生方面的事情,这等立储的大事,皇帝不听重臣而去听他们这些小吏的?
历史是文人编的,当然要赞赏才子。更有后来的满清人为诋毁明朝,把解缙写得给个什么大人物似的,来显示明朝的迂腐,而他们满清的“天授”。
但若解缙这种狂生生在他们大兴字狱的野蛮的清朝呢?恐怕有多少杀多少吧!
朱高煦当然不高兴,在府中当着不少人大声道:“我犯了何罪?竟然把我发配到那蛮荒之地!”
正在这时,下人来报道:“云师来了。。。”
“让他走,不见。”朱高煦没听完就大叫。
“混蛋,你这叫不、不那个、尊师重教。”云天笑嘻嘻地走来,哪个不长眼的敢拦他?
“哼,你还有脸来?”了声,朱高煦背过脸去。除了父皇,这人是他现在最恨的。
云天的脸也沉了下来,却是向在座的丘福、王宁薛禄、等公侯吼道:“不想挨揍的,现在都给老子滚,我们师徒说话呢。”
于是,除张辅外,都跑了出去,谁不怕挨打呀?
“都怨不你帮我,才让父皇改变主意的,现在还有脸来?”朱高煦怨气难消。
“你这孩子怎么这样难开窍?我是为你好。”云天摆出了长辈的架势。
“听听师傅说说道理。”张辅也劝朱高煦。
“好,你说,说好了,我还认你做师傅,否则,哼。”朱高煦脸色稍缓。
“你姨的!”云天忍不住爆出口。
遂搜肠刮肚地说道:“当太子有什么好?你那个大大爷朱标,不就是因为操劳过度而一命呜呼的吗?再说,你性格鲁莽,寡谋少算,真不是那块料呀,哪有当自制一方的王爷逍遥自在?。。。”
“是你自己懒惰而不愿意在京城辅佐我。”朱高煦虽然打断他的话,但明显怨气小了些。
又嘟囔道:“反正我不去云南,那离父皇母后太远了。”
“这好办,为师一定劝皇上让你离他近点。”云天一口答应。
接着又劝慰了他一阵后,就直接进宫找皇帝说了这事。
永乐帝叹道:“本来朕想让他们兄弟离得远一些呢,既然他不乐意去,就先留在京城吧,以后再说。”
云天趁机提出辞意,永乐帝想了想,道:“好吧,反正离工程开始还早呢,你想回洛阳就回去吧,朕也不送你了。但你也别想什么也不做,朕会随时召你进京的。”
“当然、当然。”只要叫走,云天什么都敢答应。
正要走时,权贤妃来了,礼见过皇帝后,直朝他走来,而眼神里没有一丝善意。。。。。。
云天只得拱手作礼,道:“草民见过贤妃娘娘。”
“不跪倒即算大不敬,理当杀头。”权妃没一点开玩笑的意思。
永乐帝对她道:“是朕亲口许他不跪任何人的,贤妃就不要较真了。”
权妃摇头,道:“天下是皇上的天下,而臣妾是皇上的妃子,他理应大礼参拜我的。”
永乐帝皱眉,道:“既然是朕的天下,朕就不能赦免他人跪下的吗?”
“皇上恕罪。”权妃没料到皇帝这么护着云天,忙俯身请罪。
“罢了,爱妃请起。”永乐帝搀扶住她。
又道:“早给你说过,我与云天是兄弟关系也。”
“皇上,草民告辞了。”云天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