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治下各郡的太守权责,也比其他诸侯麾下的太守要小很多。尤其是兵马之权被丁宽透过都尉体系全盘掌握之后,刺史、太守已经完全转化为地方文官。
因此对于大汉那些传统官员而言,中枢的权力要比刺史、太守有吸引力的多,尤其是偏远之地的刺史,更是极为愿意回到洛阳,进入尚书台。
丁宽治下,平州刺史是韩融、青州刺史是陈纪、徐州刺史朱符、豫州刺史郭贡、扬州刺史王朗、交州刺史陈群、兖州刺史顾习,总共七个刺史,都表示愿意听从这次人事调度,来洛阳帮助马日磾共掌尚书台。
最后,丁宽调回了六位,只留下了交州刺史陈群,没有调任回洛阳,主要是丁宽在交州还有很重要的规划,需要一个能够默契配合的交州刺史。
这个洛阳尚书台的设置,简直就是向天下诸侯宣布,丁宽的体系要君临天下的目标。天下诸侯对此极为不满,尤其是袁绍、袁术两兄弟,更是大骂丁宽狼子野心。
只是丁宽的这个尚书台,依然打着大汉朝廷的名义,众人虽然从这个机构的设置上,看出了丁宽的野心,但有马日磾顶在前面,也只能心中腹诽罢了,并不能用这个理由,来指责丁宽有谋逆的嫌疑。
而且丁宽做事非常有章法,这个洛阳尚书台,只负责管理丁宽治下各州郡的民政,对与其他诸侯,根本就不会用尚书台的名义做任何的插手。
换句话说,丁宽这个洛阳的尚书台,只是他治下几州的内部管理部门。并没有去抢夺,大汉中枢朝廷对其他诸侯的那种名义权力,更没有以天下权力中枢自居。
这就消弭了洛阳尚书台,与安邑小朝廷之间的直接冲突。虽然洛阳的尚书台,在没有皇帝诏书的情况下,就开始了运作,已经明显是逾制了。
不过此时的大汉朝廷,早就已经习惯了各地诸侯的自行其事,反而为了笼络这些诸侯,经常对诸侯的各种逾制行为进行正式追认,承认其合法性。
丁宽虽然成立了尚书台,但名义上还是用了马日磾录尚书事的权责,算是非常给汉廷面子了。
而且丁宽一直在对外宣称,要把大汉天子迎回洛阳。
这就给了小天子刘协,一丝侥幸的幻想,万一丁宽真是大汉的忠臣哪?虽然他自己也并不真的相信这种事,但却可以自我安慰一番。
因此丁宽在洛阳的一系列动作,虽然引得中枢朝廷和各路诸侯侧目,很多人私下进行诟病,却没有谁敢跳出来,进行公然的指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