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做什么々〃?”张绍阳扶起陶渊明,双眼微眯。
联想到系统任务,他不由想起陶渊明写的那个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太守遣人随其往,寻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毫无疑问,若是初看此文,大多数人都会对陶渊明笔下描写的桃花源心生向往,忍不住想要前往一探究竟。
可若是仔细读这一篇文章,却令人忍不住有些头皮发麻,细思极恐。
按理说,世代捕鱼为营生的人,应该对当地的水系分部极为熟悉,怎么可能突然就迷路了?
那么一大片桃花林,如果存在很久,又怎么可能会无人知晓?
而且桃花四月初飘落,这个时候,可正好是清明节时分啊。
“山有小口,初极狭,才通人,步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这一句便是说,渔夫看到了一个山洞后,便走了进去,刚开始路很窄,走了几十步之后,才慢慢的变宽。
可一般情况下,是没有人将村子修成这种前窄后宽的样子,只有墓道才会修成这种样子。
当然了,看到这里,有人会说,这桃花源中的居民本就是为了躲避外面的兵灾祸乱,将村子入口修的隐蔽一些,这也无可厚非。
可在桃花源记中却有这样一句更加令人细思极恐的句子。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这可就不对了,既然在绝境隐居许久,这穿衣风格定然与外界有所不同,可桃花源中却写着“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还有这句“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诣太守…”
渔夫进了桃花源之后,村民好吃好喝的招待着,临走时还特意叮嘱渔夫,让他不要将此地所在告诉外人。
可这渔夫不仅不感恩,从桃花源出来之后,处处留下标志,直接将此事禀报的太守。
按人性的角度来说,这渔夫就算不感恩,但有这么一处避祸之地,自己藏着不好么?等哪天在外面混不下去了,直接去桃花源中隐居岂不是更好?
可渔夫为什么竟然将此事告诉了太守?
很明显,这渔夫应该是也察觉到了这桃花源中的异常。
所以说,这个《桃花源记》中记载的,根本就不是什么世外桃源,而是讲诉了一个恐怖故事。
这也是为什么在陶渊明拜访自己后,系统会触发剧情任务的原因。
“元亮先生,你可有叫陶潜的亲人或者朋友?”想到之前抽取身份植入卡时曾抽出一个“陶谦”的身份卡,张绍阳心中不由微微一动,下意识问道。
“` ‖呃…”听到张绍阳这突兀的一问,陶渊明悲伤的情绪瞬间被打断,表情都有些不连贯了。
“那个…陶谦是下官…呃,草民的书童,殿下寻他?”一时间有些摸不透张绍阳的想法,陶渊明小心翼翼的道。
“书童…果然如此!”张绍阳心中暗道。
“只是随口一问,元亮先生上坐。”
“来人,看茶…”随口敷衍了一句后,张绍阳将陶渊明请到了座位上,对着不远处的侍女吩咐道。
不多时,侍女便已端上了茶水。
陶渊明一半屁股搭在椅子上,捧着茶水,神色有些拘谨。
虽然这位先生曾说过“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豪言壮语,但那不过文人不得志时的口嗨而已,真正面对张绍阳这位寿王时,他心中自然有些紧张。
在加上之前好不容易酝酿的情绪被张绍阳打断,陶渊明一时间境喏喏的不知如何开口丽。
“都退下吧。”见状,张绍阳不由笑了笑,挥手屏退(王的好)了伺候的侍女和门口站岗的侍卫。
“元亮先生有什么事直说无妨。”待侍卫和侍女都退去之后,张绍阳这才笑眯眯的道。
“事情是这样的,草民有一个远方亲戚,名为陶泽,武陵人士,世代以打渔为生…”
“然而陶泽将这桃花源之事禀明武陵郡刺史后,却被乱棍打出刺史府…”
“陶泽回到家中当晚,便由鬼物袭村,全村上下100余口人,除了10岁以下的孩童外,无一幸免。”
“不瞒殿下,草民也懂得一些道术…”
“这桃花源,绝对是…”说道这里,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