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画龙点睛?要加钱哦 > 第2章 王燕丽

第2章 王燕丽

男人四处望望,警惕地将大纸箱子靠在门外,身子探进门往里瞧,做好随时拎箱快速逃走的准备。

一听宋版书,牛志强和许健都来了兴趣,扭头望向涤卡男人。

宋版书,即宋代出版印刷的线装书;用纸多为竹纸和皮纸、麻纸,色白而厚,两面光洁,多采用四周单栏,版心处往往标出书名、卷次、页码及刻工姓名,特别是宋代的雕版印刷技术已臻成熟,无论书写还是刻印都相当精美,形成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历代无法逾越的印刷标杆。

当时的收购行价是:每页宋版书100元。

男人犹豫着打开纸箱,同时还提鼻闻了一下,显然还没吃午饭或许早点也没吃。

箱内是条一尺来宽二米来长的黄绫锦织品包裹的几十本老式的黄面线装书;打开包裹,映入眼帘的是上面《康熙字典》四字。

哈哈哈,宋代出版的清朝《康熙字典》!

牛志强刚想笑,却见包裹的正面是用宫阁体黑色墨一丝不苟地书写着一大段文字,八寸七朱红七宝红色巨印,两边黄绫上则是翻飞的银色巨龙,标准的明朝的圣旨无疑。

和许健对视一眼,相互略点头。

“老哥:还没吃饭吧,坐下,喝两口!”许健推过一把小圆凳。

“你就说给多少钱吧。”男人执拗地说。

给什么钱,我们根本不要。这不是什么宋版书,是清朝康熙年间的《康熙字典》,不值钱,我们不要!宋朝至今约1000年,而清至今只有100多年,你说的完全对不上;书,我们不要。天下男人是一家,老哥来,吃两口,然后你从哪里来回哪里去。

涤卡男人听许健坚持说不要,脸露失望,但又固执的不相信地说:

你知道我是谁吗?我是圣人梁子的后人。

“梁圣人,我不知道,我只知道‘结梁子’。”

结梁子,就是结仇。

许健明知他不会走,只想卖掉书,哪怕是十块八块钱也行。

“不吃!那你走吧,带上你的‘宋版书’;我们还没吃完呢,别耽误我们时间。”

“哪卖破烂儿,你给多少钱?”

“三块!”许健说。

“刚才,您旁边那家给了八块钱,我都没有卖!”涤卡男人听“三块”迅然脸一喜,农民狡诈般地说:“要不您给十元。我上有九…”

停停停,是不是想说上有九旬的老母,下有吃奶的婴儿?

许健拦住涤卡男人的话,他似是而非的嗯了声。“记住下次再有这种情况,一定别说九十岁老母,而应该说九十岁老父;因为历史上还真有周文王百岁得子的记载,还真没听说过女人过60生孩子的,这就合情合理了。”

“看老哥怪可怜的,十元就十元吧。”

一直无语的牛志强终于开口,许健掏出十元钱。

“哪…我得吃完饭走,要不,就亏了。”

涤卡男人见许健把纸箱子塞进床下,确认不会反悔,于是闷头开始吃饭。

津城老文庙“德配天地”牌楼对面,就是张金泉的家。

屋不大,十五、六平的样子,却住着6口人。

下午四五点钟许健进门时,张金泉的儿媳刚蒸熟一锅白面馒头,掰开、撒上一点盐,又抹上一层猪油,顺手递给五六岁的大孙子;孙子接过夹油馒头,吃、不到一分钟进肚,最后还不忘吸吮着的手指。许健看着,想起自己小时候,翻墙偷邻居玉米饼子吃,

被父母打得皮开肉绽的往事,掏出五元钱悄悄放在桌上。

回到店后,牛志强和许健一人一半旧宣纸,一张一张过目,仔细鉴别有无收藏价值。

“我真是服了,中午就那位圣人后嗣爷,二碗米饭二盘菜,愣一口没给咱俩剩,可真能炫儿。我就吃了三五口菜,光瞪眼看了,你呢,吃几口?”

三口,最多不超过四口。

不过,确实没想到,他还真的是梁圣人的后人。

“最可气的,就是把卷圣旨的玉轴拆下来,用做擀面杖;你说,会不会气得明太祖朱元璋从棺材里蹦出来。”

“哈哈,老许:朱元璋蹦出来也是去找你。”

“张大山的工笔兰花!”捡着画,许健突然惊喜地喊。

张大山的工笔兰花?张大山画过工笔兰花吗!

张大山:著名画家,诗书画印无所不精,工笔、写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