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广告1约莫一个礼拜后,纽约大学地势艺术学院的一个小摄影棚摆好了照明、摄影和收音等器材,也有个拿着手持摄像机的英国留学生在场等候。
须臾,那学生等候的人们鱼贯进入摄影棚内。
“嗨,我们来了,奥斯汀,”领头的弗里茨.格罗斯曼问:“所以我们要做什么?”
奥斯汀看了看在弗里茨后方的同学,是瑞塔.古德温和安迪.萨姆伯格──他所联络的朋友都到齐了。
于是他勾起嘴角:“说你们想说的话、做你们最擅长的事情就好了。”
奥斯汀的计画,简单来说就是:让那群助教朋友们在镜头前呈现出帮忙同学做毕业短片的过程,并访问他们关于过去、现状和未来方向的问题。
奥斯汀选择这么做,也不仅是为了图个方便。他打算拍一部“后设虚构”短片,后设虚构与传统虚构作品尽量用人工的制作过程达成作品的仿真性不同,它直接揭露自身为人工制品的本质,并从中探讨文学艺术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
他的整部短片,会以类似幕后花絮的方式呈现,不同的是,那是有意而为之的“幕前花絮”;不过因为这部短片将探索那群助教朋友在拍摄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所以更该称作《幕外花絮》──这正是奥斯汀替此微电影取的标题。
须臾,奥斯汀、弗里茨、瑞塔和安迪这群曾共同担任过助教的学生党,共同忙起了拍摄工作──准确来讲,是做出奥斯汀在剧情大纲中所指定的拍摄工作的工作。
尽管他们没受过正规的戏剧训练,但这工作于他们而言不难,因为同为电影专业生的他们,老早习惯了忙转片场的历程和心情。
至于奥斯汀,他拿着手持摄像机游走于他的学生党朋友间,记录他们的辛苦模样,并多次不期然的将镜头对准他们进行访问。
比如他问了:“请问你们来这里做什么?”
瑞塔:“来帮朋友忙。”
弗里茨:“来照顾某个弟弟。”
安迪:“来帮忙某个快要交不出毕业制作的倒楣鬼。”
奥斯汀听罢,把镜头转回自己,录自己无奈的表情。
接下来,奥斯汀访问到他们如何爱上电影的?以及电影之于他们的意义为何?他们更是滔滔不绝的讲了起来,诸如“艺术”、“兴趣”、“梦想”、“热情”和“享受”等词汇接二连三的出现。
奥斯汀进一步问起大家的梦想,立刻收到踊跃的答案,以及答案背后漫长的解释:
弗里茨:“导演,因为我希望能传递自己的理念,给观众带来好的影响…”
安迪:“喜剧演员!不过现在我想好好玩一下我组好的乐团…”
瑞塔:“片场助理,有人说过我很适合帮助别人…”
“那你呢?是在游泳池旁开派对,还是在自家的庭院玩光剑,大明星?”安迪接着反问。
奥斯汀再次把镜头转回自己:“呃…我可以在后制的时候剪掉他的片段吗?”
、
奥斯汀不仅仅用手持摄像机纪录别人的模样,他也把那架小摄像机轮流借给那群助教朋友,让他们用各自的视角检视整个拍摄过程,并随机访问自己好奇的问题。
于是,每个人镜头下的奥斯汀,各有不同。
瑞塔拍到的奥斯汀,坚持自己所负责的每一帧画面的品质,却不以同样严苛的标准要求别人,反而温声对一时达不到要求的朋友说“慢慢来”、“放轻松”、“你已经做得很好了”。
安迪拍到奥斯汀在清冷禁欲的外表下,有着引人逗弄的体质。他掌镜时,逗猫般的逗着奥斯汀玩,使他不由自主地做出酷似触电的惊吓反应,也录到奥斯汀被亏、被乱问问题,事后却毫不发怒的好脾气模样。
弗里茨则拍到的是奥斯汀亲自检查摄影机、喊开拍的样子,一反他在舞台和镜头前表演时多愁善感的模样,转而充满独当一面的气势。
拍摄到一段落后,奥斯汀.海曼雇用的摄影小弟到场了。
他让摄影小弟用摄像机记录他与其他助教朋友的互动,在这段时间内,他们可以任意打闹、玩乐、开玩笑,甚至吵架或互不理睬都行,唯一的要求是全员入镜。
然而助教们的感情太好了,加上瑞塔对冲突的敏感程度甚至胜过奥斯汀,使他们几乎吵不起来,因此在那位小弟的镜头下,他们展现的是整个团队愉快的相处过程,以及共同度过拍摄困境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