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缺衣少食的,若不帮一把,只怕这个冬天过去,就得冻死二三百。”
汤嬷嬷听元媛如此说了,便笑道:“既然姑娘已经打定了主意,那就做主吧。王妃娘娘也是好行善积德的人,笃信佛祖菩萨,想来知道后也不会怪您的。”
元媛心里知道这老东西是用王妃来提醒自己。但她正害怕王妃把主意动到自己头上,唯恐一封信的力度不够,正想再做点出格的事儿,让那王妃以为自己是个极愚蠢没知识的人,不堪大用,从此彻底把自己丢在一边才好。而这些人,正好可以借她来利用一下,反正救了他们,想必这点小小的利用他们也不会放在心上。
只是这么多人,首先这住的地方便是个问题。此时芳莲却笑道:“姑娘不知道么?就在咱们府外边,靠近后山的地方,有一个石头营呢,那里虽是石屋,但收拾收拾,住人是没问题的。
“石头营?那是什么东西?”元媛还真不知道这件事情。一旁的汤嬷嬷接口道:“说起来那都是太祖年间的事儿了,距今怎么着也有三百来年,当日这里是一大片荒地,连年征战下,虽然大宁朝最后得了天下,但基王朝也留了一个满目疮痍的烂摊子。太祖皇帝没办法,只好号召文武大臣和王公贵族亲自带着军队各处开荒,这一处便是当年开荒开出来的,府外边的石头营,是当年兵士们住的地方,因为都是石头造的,虽然粗糙,但几百年来竟然不倒,因这是将士们的一份功绩,轻易也没人动它,如今不过是偶尔有人中午歇脚时在那里住着,咱们府里的人也不理论罢了。”
元媛奇道:“还有这样地方?我竟是坐在井里的青蛙了,就在自己家边上,却也不知道。”言罢她就走上前去,对那群人道:“你们这里谁是主事的?”
汤嬷嬷走上前来,慌忙道:“姑娘,这种话何必你说,让老奴和他们说吧,你别没的降了自己的身份。”
汤嬷嬷这番话一说完,那本来已经站起来的高大汉子就变了脸色。元媛连忙笑道:“阁下不要在意,我们宁朝的规矩,想必你们如今也知道一些,我一个女子,本不应该随便同你们说话的,便是家里总管报告事情,尚要有珠帘遮挡,此乃男女大防,非是轻视之意。”
她说完,汤嬷嬷的脸色也不好看了,低头咕哝道:“都这副样子了,还傲气什么啊?非得等到都饿死,才肯低头吗?”
元媛笑道:“嬷嬷也不必这样说,这也许是他们乌拉国人的特点,自尊心强,宁可饿死也不食嗟来之食,这份傲骨倒值得人敬佩,不同于那些狂妄自大的骄傲之徒。也罢,浣娘,你便把我的意思和他们说了吧,究竟他们愿不愿意,还由他们说了算。”
元媛说完,便登上马车。汤嬷嬷撇撇嘴,跟在她身后,小声抱怨道:“姑娘,我就说他们不服禁管,你瞧瞧他们那性子,这几百号人比咱们府里的多好几倍,他们又身高体壮的,别因为什么事发起狠来,能把咱们都吃了。”她越说越担心,暗暗埋怨元媛做事不知道分寸。
第二十章
元媛淡淡道:“嬷嬷虑的,我何曾没想到?只是你看他们宁可聚在一起乞讨,宁可有人饿死,也不在街上干那些鸡鸣狗盗之事,可见都是些性情中人。即便傲气一些,那也是他们自尊心强,这类人,一旦被你收服,便会终生铭记在心,即便不会对你忠心耿耿,也绝不会恩将仇报。我才听芳草说各国军队中都有乌拉士兵,翘勇善战不说,从未听过有人背叛,你说这样人,咱们怕什么?倒不如做下这件大好事,将来王妃知道了也欢喜。”
汤嬷嬷真以为元媛是因为得了赏赐,高兴的不知怎么好,一心只想讨王妃的欢心了。再加上她说的也有道理,因此倒放了一半心,只是心里却不以为然,暗道真是个上不得台面的乡下丫头,你以为这样就能讨王妃欢心了?只怕她从此后就把你撂开的远远的呢。
元媛上了车,不一会儿浣娘过来说那些人愿意跟她回去,只是一定要有事情做,他们要靠自己的劳力吃饭。
元媛笑道:“这都眼看要入冬了,能有什么活儿给他们做?罢了,让苏以过来和他们说吧。”
一行人回到家中,元媛就找苏以过来说了这件事,把他吓了一跳,踌躇道:“姑娘,这收留几百个人可不是小事儿啊,那么多张嘴,一天就要费几斗粮食呢。”
元媛看了他一眼,含笑道:“嗯,这么说,咱们家是供不起了?”话音未落,苏以就连忙摆手笑道:“岂有供不起之理?再来十倍人数也供得起了。也罢,先让他们过个冬天,待到天暖了,再看给他们安排点什么去处吧。”
他虽然答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