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村子东头 > 42、过大年

42、过大年

件全是在此期间发生的。

新上任的公社放映员杨立民,把放映机放在大队部,这是他特意安排的,与相邻公社的放映员私下交换,准备了四部影片,他说:“这算是我对节日做点个人贡献。”

去年夏天,杨立民还没有当上放映员,听说平房子大队夜里有电影,同时放映《南征北战》和《渡江侦察记》。

我用最快的速度吃完晚饭,五里路连跑带颠就到了,得到的消息并不准确,真正的地点在北面的苏家营子,五里路跑步前进,到了银屏前《新闻简报》还没结束。人真多,屏幕的反面都是人。

回来的路上,大人第二天要出工,赶路不管孩子,落后的一群小子猛喊:“谁快跑,谁是滴啦耷拉孙子。”

影片不多,经常重复观看,一部影片的台词不能背诵下来,那不能算是看过这部影片。人家提上句你接不出下句,你二呀。

村里露天电影的场地就在大树台前,既是泄洪的水道也是村里最开阔的广场。放映机就安放在大榆树下,发电机被安置远远的,饭碗口粗的竹竿挑起来的白色银幕前满是人。离银屏最近的位置坐着上了年纪的人,仰着头往上看,图的是声音真切。

老人后面是孩子们,这里就是风暴中心,片刻不得安宁,抢地盘打架和吃饭一样自然。只要有消息说今夜有电影,场地在白天就像军阀割据一样被占领,标志物千奇百怪,画个圈写上名字、用石头摆个框、摆上一根大木棒、赵宝金太夸张竟然放上一捆枣刺。

孩子后面的最佳观测地点是少妇,往往怀里搂个娃娃,姑娘和新媳妇护卫在两侧。放映机的两侧是青壮男人,外围站立着安安静静的外村人。

老人盘腿坐在苞米皮拧成的大蒲团上,孩子们坐在小板凳上,孩子妈妈和媳妇们待遇最高,座位是高板凳或者是椅子,男人和外村人只靠自己的双腿。

影片换胶卷、出现故障,从前向后,咳漱声骂人声孩子哭声,撒尿的抽烟的银屏上做手影的,热闹异常,影片一放立刻全肃静。杨大鹏的爷爷说:“什么药都不好使,治啃喀咳漱放电影最有效。”

单大发最会找这个时刻,熄灯肃静,他肯定炸响一个大屁,次次引来嬉笑、嚎叫、臭骂。

第二天,放映电影的场地成了垃圾场,用来当座位的石头、花生壳、瓜子皮、糖块纸,枣核、梨核、苞米粒、黄豆粒、土豆皮。夏天更丰富,黄瓜屁股、茄子腿、西红柿蒂巴。

第二天一大早,大地主宝常青、反革命杨明伟等人开始清理露天场地的垃圾。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