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村子东头 > 95、土地

95、土地

预备队,你家三个孩子都用完,看你还有什么高招儿。

坡地跑水漏肥,农民对待这样土地的态度是:都是土地呀,有就比没有强。坡地接壤山根的部分更贫瘠,分到这样的地,兽医大姑父高兴,整片的山坡可以任意开垦,接壤自己土地的荒山理所应当属于自己。

村里的驴逐渐增多,兽医的前景看好,因为大姑父嗜酒,村里人宁可外请兽医也不劳驾他,连小鸡的防疫都不找他。

大姑父把精力都倾注进土地中,带着塑料桶扛着镐头,别人的桶里装水,他的桶里装酒,酒一口一口地喝,地一镐一镐地刨,竟然开垦出村里单片最大的开荒地。

开犁、定苗、锄禾、封垄、洒农药、秋收、翻地这些重要的农时不能耽误。时间不足可以挤,少睡觉就自然多干活,何况这开荒是在抢土地,人力充足的人家,开荒是家庭的首要大事,分的土地今年不种还是自己的,荒地不抓紧开垦,说不定明天就有新主人。开荒地有个好处,土地永远归自己,不算亩数不缴纳任何的费用,上头鼓励农民开荒。

沟口李家的果园一年之间就被恢复,面积更大。

卖花丝线改成卖尼龙线,绣花针换成了兽用的注射器针头,用长头发穿引尼龙线,白确良布底用花绷子绷紧,描摹底图,用针头撴。撴的速度比绣的快,双面的图案,毛茸茸的动物、鲜艳的花草好可爱。朝阳纤维厂的尼龙成了抢手货,大团倒小团,批发给小贩,松岭门的小东沟把这活计做成了一定的规模。

尼龙线不是有钱就有货的,宝庆新七拐八绕的和老家是小东沟的销售科长搭上线,有了原料,把缝纫机改装,雇用十几个人昼夜不停地干,他搞尼龙线的批发。寒暑假,民办老师也加入背包卖尼龙线的行列。

跑买卖还是田老叟心仪的工作,农忙的时候不外出,家里的地不能耽误。再说了,人都在地里忙,此时的销路也不好。他说:“春暖花开以后往北走,三十里地差一天的节气,我边走边卖货,一天走三十里,天天看杏花、桃花开。”最近背包卖线人多如牛毛,田老叟心里懊恼异常,埋怨道:“嘛事都整绝户喽,一点余地不留,不懂得细水长流,这行当迟早要黄摊儿。”

田老叟说:“家有千万带毛的不看,家有万贯没土地不算。”

当田老叟认真考虑开荒的时候,放眼河边和山坡,能落镐的地已经无多。田老叟去了二道沟,这里远离村庄,少有人来,坟无一座,地无一垄。

从前的山杏林没了,山区草原工作站种的苜蓿草也没了。

老叟选中一块地,用石头在四角堆砌起标记,这是对外宣布:这里全是我的。

土里夹杂着石块,用镐头使足劲刨下去,太阳光下能蹦出火星子。

带着午饭和大桶的凉水,自行车后座捆着三把镐头,在石头堆里竖起镐头顶着衣服提供一块阴影,累了就在阴影里坐一坐,天天等太阳落山后才离开,田老叟进家门后首先修理镐头。

荒地被开垦出来,种上荞麦和谷子,这是村里最薄啦的土地,但是面积最大。

我妈不开荒,土豆子大白菜也不种了。

村里驴车渐多,都是一头驴拉的小驴车。拉脚赚钱的大马车全村就有两挂套,车的轱辘都比原来的窄一半。种菜的大户都是赶着自家的毛驴车去贩卖,蔬菜的销售地还是南票矿,种菜的人家越来越少,村里的土豆大白菜渐渐衰落。

薄支书不用开荒,大队预留的土地都是旱涝保收的好地,一百四十亩做苗圃,五十亩承包给儿子。

还有十亩地,薄支书种了两亩地的小麦,两亩地的大豆,一亩地的棉花。还开辟了一块品种齐全的菜地,里面还有旱烟。

在地头盖了两间小趴趴房,长期雇用高万田,养了两头猪、五十只鸡、三十只鸭、十只鹅和一条狗,农忙的时候还雇短工。

果园承包给宝庆平,加工厂承包给宝庆忠。

村部的黑板更新了:努力三五年,彻底实现乡村两级的财政自给。苏老师在字头依旧画上一段彩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