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鲜为人知的的历史趣事 > 古代四大流放地在哪里?

古代四大流放地在哪里?

碑刻,有郭沫若、邓拓、田汉题咏的诗刻,还有300余幅古今书画文献以及苏东坡居儋三年的生活情景彩图。后墙上有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浦江宋濂题字的著名壁刻《坡仙笠屐图》和明代大画家唐寅所画《东坡在儋耳》的木版画,活脱脱再现苏公潇洒出尘的精神气质,博得中外游客的垂青。元代仁宗年间范椁所立的《东坡先生祠记》碑刻最为珍贵,碑文详细记载了当时修建东坡祠的经过,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还有一块是明世宗嘉靖年间所立的七言诗碑,至今也有470多年的历史。

⒌桄榔庵

苏轼在琼期间,遭党羽湖南提举董必驱逐之苦,无室可居,处境十分凄凉。暂时借宿在学子黎子云的旧居(载酒堂前身)期间,众学子“躬泥水之役”,众乡亲“运甓畚土助之”,最后在镇南郊“竹身青叶海棠枝”的热带乔木桄榔林中盖茅屋三间安居下来,东坡先生在宽慰之余将茅庵名之为“桄榔庵”,并书题《桄榔庵铭》:“东坡居士谪于儋州,无地可居,偃息于桄榔林中,摘叶书铭,以记其处。”

桄榔庵旁(中间那棵椰树的左前方)有一清水塘,面积约十余亩,苏轼当年曾在此种植莲花和观赏莲花,并有诗篇留传后世:“城南有荒池,琐细谁复采。幽姿小芙蕖,香色独未改。”

⒍东坡井

当年,苏东坡居住在桄榔庵,见当地民众常年饮不洁之水而患疾,为了帮助乡亲解脱病痛缠身之苦,亲自带领乡民在桄榔庵附近打了一口水井。由于泉旺水甜,疾病便减少许多,乡亲们感激地称为“东坡井”。数百年来,石井沿壁磨出的数道深深痕迹,记忆着悠远的岁月,实为鱼水深情的写照,显现后人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情谊,至今乡民仍在饮用。

⒎浮粟泉

在苏东坡“指凿”井泉的地方,有陆郡守带领百姓建亭纪念。东坡先生遇赦北归时应邀命名:泉为“浮粟泉”。在浮粟泉石碑前纯净清澈的泉水注满了上下相连的三口方井,上为泉眼,中为滤池,下为饮水处。泉台有篆刻对联:“粟飞藻思,云散清衿。”为叶汝兰借泉颂扬宋公谪居三载,淡泊名利静观自得的乐观态度。此泉素有“海南第一泉”美称,2001年,已被国家文物部门定为“国宝”。

⒏洗心轩

洗心轩,分别是由被贬海南的明朝翁汝遇和清朝叶汝兰兴建。1916年朱为潮来海南任观察使时,在苏公祠东侧依高低起伏的地势兴建了占地10亩的琼园,“鸡蛋花”荫翳,花香四溢,“游仙洞”怪异,石径寻觅。茂林修竹错落交融,红墙绿瓦别致玲珑,为“浮粟泉”的环境增添了幽雅宁静的氛围。

烟瘴西南

提起潮州,就不得不提起地处潮州境内的瘴江,瘴江今天已经因为一个人而易名为韩江,这个人就是唐代的大诗人韩愈。

韩愈,字退之,号昌黎,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因其诗文磅礴隽永而名扬天下。韩愈是正统儒学大家。他以孔孟之道,反对盛极一时的佛门道院之玄学。宪宗十四年(819年),他担任监察御史时,上书阻谏宪宗皇帝兴师动众去奉迎一块佛骨,因而被贬官流放到粤海之边的潮州。

在流放的路上,马过秦岭时韩愈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七言律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曰: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此诗,是写给前来为他送行的侄子的。字里行间,除了透骨的悲凉之外,还咏叹地预言:他的一把老骨将埋葬于出使的潮州瘴江。诗中表现了作者无罪被贬,英雄虽然失意,但仍刚正不阿的精神。

纵观古代文人,被贬官者多多,凡是直抒其心意的文人,大都留下仕途失意被贬官和流放的历史。仅以唐代为例,文人中就有李白、白居易、骆宾王、刘长卿、柳宗元、宋之问、张九龄、王昌龄、刘禹锡、元稹……但不同的是,他们在人生低谷中的行迹,却有着千差万别———可以这么说,其中几乎没有一个人的足迹,能与韩愈的生命旅途媲美。这些文人雅士,大乌纱帽一旦变成小乌纱帽,多表现得心灰意冷,在自舔伤口中,写出些悲悯自怜的诗歌;而韩愈与众不同,尽管他在被贬官的路上,也曾写下“好收吾骨瘴江边”的自怜诗章;但到了潮州赴任之后,却将自身伤痛闲置一边,把庶民百姓冷暖放在了至高无上的位置。

韩愈初到潮州上任之日,正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