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鲜为人知的的历史趣事 > 南明为什么灭亡:天令其亡,先令其狂

南明为什么灭亡:天令其亡,先令其狂

这些政策的颁布对后金汉人的人心安定起了重要作用,从而为后金的军事行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努尔哈赤时期,后金的国家行政机构十分简陋,以旗代政,一职多能。皇太极致力于中央政府制度的改革,逐步建立一套比较完整的国家行政机构,天聪五年(1631年),设立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皇太极即皇帝位,改国号“大清”,改元“崇德”。

崇德改元前一个月,即天聪十年(1636年)的三月间,改文馆为“内三院”,即内秘书院、内国史院、内弘文院。这是继天聪五年仿明制设立六部之后的又一次重大的建政活动。五六月间,还设立了都察院和更定蒙古衙门为理藩院,以完善中央统治机构。

皇太极通过完善中央统治机构的过程,削弱八旗贝勒的实权,逐步集权于中央的过程,从而巩固了皇权。

因为皇太极的锐意进取,大清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一系列的政府体制改革,为将来大清入主北京城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满族社会中沿袭着一种很古老的婚姻习俗,崇德改元之后,皇太极也对此进行了坚决的改革,规定:“自今以后,凡人不许娶庶母及族中伯母、婶母、嫂子、媳妇。”同时还废止了“夫死妻殉”的陈旧习俗。

天聪六年(1632年)满文改革家达海,改进了初创时期的满文。

于是满族有了自己的文字,这些都是皇太极治理下了不起的成就。

皇太极重视农业生产,他认为农业是“立国之本”,“国之大经”,因此颁行一系列保护和鼓励农业生产的法令。农业的改革是大清的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像努尔哈赤时候的经济危机再也没有出现过。

相比皇太极,明朝末年的几个皇帝简直无知无识,差得太远。

为什么这样一个庞大的明帝国会有这么多昏庸无能的皇帝,大奸臣、大太监,而不过数十万人的女真族竟然会有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顺治、康熙、雍正等等如此多的才智之士呢?明朝的灭亡是上天的安排,还是别有原因呢?

入关后的政策

大清进入北京后,多尔衮在范文程、洪承畴等的建议下,提出了“经纶方始,治理需人。凡归顺官员,既经推用,不必苛求。此后官吏犯赃,审实立行处斩,鞭责似觉过宽。自后问刑,准依明律”的用人政策。也就是说,以前的贪官污吏行为一概不计较,只要有利于 大清朝的就用,只要以后不再犯法就既往不咎。

这样,清兵征战方面有多尔衮及其八旗子弟兵,有吴三桂的辽东精兵,战略方面有范文程、洪承畴等运筹帷幄,政治上又制定合适的政策,大量启用明朝的降臣治理国家,巩固占领的领土,为出击李自成和南明,以及未来的一统天下做好了准备。

清朝政府的政治改革是关键。

清朝政府在多尔衮时期以及顺治亲政之初,就已致力于改革赋税征收制度了。这些早期改革的最大成就,就是部分地废除了明朝加派的军饷。另一主要成就,则是丁口数与登录在赋税册上的土地数的增长。

清朝政府推行无主荒地免费分给农民垦种的政策。例如四川,每户可分耕地30亩,旱地50亩,交换条件是垦户须入籍。这些政策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顺治年间共开垦土地164263顷,即每年约9125顷。康熙年间共开垦273671顷,即每年4561顷。由于政府提供减税优惠,鼓励土地所有者自己开垦田地,仅1658年开垦土地的总数就高达98259顷。

在1645至1661年间,因为赋税管理制度的改革,丁口数从1000万增至1900万,约增加了90%。同时,从1651到1661年,登录在册的土地面积几乎翻了一番,从29亿亩增至约52.6亿亩,同时清朝政府的财政收入得以收支平衡,甚至颇有盈余。明朝中叶以来一直伴随着中央政府的财政危机在清朝时期得到了彻底的解决。

清朝政府还开辟了专门的部门处理水利事务,这个部门的负责人是王永吉。

王永吉在明朝晚期以专长于财政、刑法和灾荒赈济而声名卓著。

明朝水利系统早已经是混乱不堪。在清朝政府统治的前十年中,差不多每年都有河道大决口,造成严重水灾。在王永吉的领导和清朝政府的支持下,开始了大规模的修建水利工程。

清朝政府通过一系列的水利工程,如1686年修建冲鹤运河,1688年疏浚黄河口,1699年加固江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